【青春名人堂】陳祖安/要不要來臺灣復活?
暑假時我們全家很迷一檔日本實境節目,名爲《最後復活戰》。二十五名因受傷、戰力不佳遭釋出等因素,而被迫結束職業生涯的運動員,以及曾經有過輝煌成績,但終究還是年齡到了的退役運動員,一起通過一系列高難度的身心挑戰,爭奪最終三千萬日幣獎金。就像有些比賽會有敗部復活戰,讓淘汰選手得以重返戰場,節目的命名也有藉運動再創人生二次機會的意涵。
媒體形容《最後復活戰》像真人版「魷魚遊戲」,每個關卡有體能競技、團隊合作、策略思考等不同元素,不是運動能力好就行了,也很需要鬥智和心戰。比方某些關卡一看就覺得某運動專長的選手,最具有優勢,結果往往並非如此;某些關卡完全是靠強大意志力才能取勝;運氣可能也佔一環,因此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人晉級或淘汰。不過我認爲遊戲設計還是偏重體能,對女性參賽者不太公平。除了賽制本身,我覺得它更像《魷魚遊戲》之處,是那些參賽者的自白,或是彼此聊天、與家人視訊的對話內容,讓你更瞭解每個人的性格與生命歷程,會反映在他們的表現與抉擇,也會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還有一個很像的部分,是人性的掙扎。在剩六強時有了新賽制,如果選擇退賽,可以立刻拿走放在選手住宿區外的三百萬日幣,但名額只有一個,先到先贏。最後僅出現一位選手來拿獎金,評估他的實力,是非常合理的選擇,但不免會覺得缺乏運動家精神,有點對不起那些比他拚命卻遭淘汰的人。每次被淘汰的選手,都會有謝幕感言以及賽後訪談,通常會出現很感人的日式對白:「雖然不甘心,但我拚到最後毫無保留。」「很榮幸能和這麼多優秀的運動員同場較勁。」「請連我的份一起努力。」最後還有高掛戰服的橋段。但是選擇退賽的那位選手,都沒有這些安排,最後決戰時,所有被淘汰的選手全被請回來觀戰,一起慶功合影,他也是唯一未受邀的人,我覺得這個設計非常棒!
運動迷如我,還很喜歡有些冷門運動的參賽者,如水球、卡巴迪、極限飛盤、彈翻牀、七人制橄欖球,支撐他們下去的動力,是要證明這個運動項目很棒,希望更多人認識它。而最讓我驚訝的是,一直以爲日本運動產業成熟,有職業運動,也有許多社會人(企業支持的業餘運動員),運動應該是個好職業纔對。沒想到這羣參賽者,大概只有前拳擊世界冠軍和曾打過WBC、在日職是風光退役的前職棒球員,最不缺錢,是爲了挑戰自我而來。其他的參賽者,生活大多很辛苦,真的非常需要這筆獎金,明明好幾位曾是超強國手,還有拿過奧運金牌的!
仔細想想,也許就是日本運動太強,奪牌比例高,不可能像臺灣這樣發獎金。臺灣的國光體育獎金,奧運金銀銅牌分別是兩千萬、七百萬和五百萬,其他等級賽事也很豐厚,如亞運金牌有三百萬、世界十二強冠軍每人可得七百萬。三千萬日幣換算成臺幣六百多萬,就這樣拚得你死我活,所以每次看到有人淘汰落淚,不捨的我都好想叫他們歸化成臺灣人,代表臺灣出去比賽,這樣他們可以賺獎金,我們可以賺獎牌,不是雙贏嗎?(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