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陳祖安/培養運動迷和培養運動員一樣重要
最近有幾個朋友的小孩進了體育班。臺灣體育環境過早走向競技化,學生運動員因大量的訓練與比賽佔據上課時間,往往被迫犧牲學業,結果卻被貼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標籤,因此我常寫文章表達應廢除體育班的「高見」。然而,當身邊有孩子入選,我又會替他們開心,也免不了期待他們未來能爲國爭光,讓運動迷阿姨我也跟着沾光。當有這種想法出現時,就會對滿口大道理的自己感到慚愧,也更加體會到要扭轉社會累積已久的價值觀,確實非常困難。
身爲情勒運動選手的社會分子之一,我實在沒資格再討論體育班的問題,只能指望剛掛牌的運動部好好思考如何解決。不過作爲一個觀賞型運動迷,倒可以聊聊對運動產業的淺見:我認爲產業發展要健全,培育觀衆和運動員一樣重要。這不是有體育班,或提升運動風氣就夠了,因爲喜歡參與的人不見得喜歡觀賞,愛看運動賽事的人不一定愛運動,而且就我觀察,兩者兼愛的機率還頗低。
我曾在專欄中分享研究所新生報到那天,因爲我們系所的屬性,所有同學自我介紹都會提到喜歡的運動,只有我一個人不是運動咖。當時我想太好了,熱愛球類運動的同學那麼多,一定有很多球迷同好,結果全班只有兩位同學有關注,而且他們喜歡看的類別,都不是他們喜歡的運動。我的研究和臺灣職棒有關,每當我在課堂報告時,臺下同學常常在放空,不是他們不認真,是真的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健康組同學在講生理數據、力學時,我也會飄走)。有位學長回校分享時,也提到類似的發現,運動迷的他進中華奧會工作時很驚訝,同事們多是熱愛運動的體育人,但幾乎沒有人和他一樣愛看賽事。除了同學,我身邊一羣愛好運動的朋友,和我一樣是運動迷的非常少,而我的球迷朋友,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不愛運動,真是奇怪的現象。
不管我的樣本是否具代表性,賽事就是要有觀衆,市場才發展得起來,所以我覺得運動「觀賞風氣」也很重要。世壯運去看朋友游泳比賽時,身旁坐了一羣明顯是被動員來的小朋友,因爲整場比賽他們最關心的是:「老師訂的麥當勞來了!」儘管如此,被迫坐在觀衆席,不看賽事哪也去不了,他們還是很大聲爲遊得比較慢的爺奶加油,看到失去雙腿的帕拉選手努力奮戰時,也有孩子讚歎說好厲害。我相信,這次的觀賽經驗,仍在他們心中默默種下了影響。
如果學校的體育課,除了學習運動本身,也有帶孩子們去看運動賽事的課程,應該會對培養未來觀衆有幫助。就算九成同學都只記得漢堡炸雞,只要有一個人,因此喜歡上看比賽也很不錯。就像當年被同學抓去看職棒的我,如今也能寫文章倡議運動的益處、說運動員的故事,應該對運動產業還是有點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