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進亞股 多元配置抗波動
美國對等關稅豁免期間將結束,以出口爲主的亞洲國家屏息以待。法人指出,關稅政策變化使亞洲地區前景出現分歧。亞洲企業及經濟體預期將適應新的波動加劇局面,因此多元化的策略將成爲首要目標。
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學家劉培幹指出,很多亞洲經濟體爲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前景很大程度依賴全球需求復甦及最終的平均關稅水準。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及南韓等對關稅的大幅上漲尤其敏感,印度、日本和菲律賓更容易透過將重心轉向內需來應對這些挑戰。
此外,劉培幹指出,亞洲當前還要因應全球需求疲弱、各國內需整體仍較低迷等挑戰。中國大陸製造業附加價值結構性升級,也對部分亞洲市場帶來競爭壓力。長遠來看,亞洲將擺脫傳統只注重效率最大化的出口驅動型策略,轉而努力增強自身韌性,轉向國內和區域內需,開拓多元化市場,緩解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
貝萊德智庫發佈年中市場展望指出,全球轉型仍充滿不確定因素,美國政策變動更擴大波動程度。不過,亞太地區受惠於多項結構性利多因素,投資人可掌握長期投資機會提高超額報酬。
貝萊德智庫指出,當前世界正經歷一場由大趨勢驅動的轉型,這些大趨勢包括人工智慧(AI)、地緣政治碎片化、人口結構變化及低碳轉型,影響力在亞太地區尤其明顯。即使美國政策變動提高波動度,但由於已建立數十年的供應鏈難以迅速改變,抑制經濟發生極端情況,因此貝萊德建議承擔投資風險。以AI來說,臺灣、南韓是晶片供應鏈核心。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估,從2025~2027年,臺韓分別預計投入750億與810億美元,合計佔全球4,000億美元總額的近40%。AI擴建推動電力、資料基建及關鍵原物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