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讀報告|具身智能、6G等新詞頻現,中國未來產業棋局鋪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具身智能、6G等成熱門新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這意味着一場關乎未來十年的科技競速已從政策層面定調。這不僅是技術路線的押注,更是中國在未來產業中的卡位。記者發現,未來產業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將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也引發了相關企業的積極反響,相關企業對此有哪些感受,對未來有哪些願景?

具身智能:大語言模型後的下一個需求爆發點

智平方創始人兼CEO郭彥東:作爲一傢俱身智能企業,看到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感到非常振奮和鼓舞。

目前,具身智能被認爲是大語言模型後的下一個需求爆發點,正在開啓產業化進程。從全球橫向對比看來,具身智能是在中國市場最具優勢,也是最有希望領跑全球的細分領域。

這是由我國經濟結構、發展優勢以及新質生產力的進程等因素共同決定的。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在具身智能這一細分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從需求側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採購量遠高於歐美,無論是現實使用量還是使用意願上,我國都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從供給層而言,與具身機器人相關的主流供應鏈絕大部分都在我國,這爲具身智能在我國的高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

具身智能在未來幾年內的重要落地場景在製造業,中國具有大量的製造企業,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且製造業大廠非常有意願來採購能夠滿足其場景需求的機器人產品。

目前,全球機器人行業正經歷範式轉變:機器人需要從“能跑能跳”轉向“能工作”。這一代產品的核心是智能化,即通過大模型賦予機器人自主決策和泛化能力,而這給以“具身智能大腦”爲核心競爭力的創業公司帶來廣闊機遇。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創始人、CEO林建明: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被寫入報告,意味着國家將這些領域視爲未來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這將引導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對相關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這一舉措有助於我國在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領域搶佔先機,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競爭力。雖然自動化技術可能會替代部分傳統崗位,但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會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如研發、維護、管理等崗位。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副總經理李春枝:政府工作報告將具身智能納入國家未來產業培育體系,標誌着具身智能正式上升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納入未來產業培育體系,意味着具身智能領域的底層共性技術突破將擁有創新資源的長期投入保障,具身智能領域將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場景驗證-商業閉環”的全鏈條生態,從而加速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促進上下游企業深度融合,推動應用導向的產品加速驗證,讓具身智能領域的創新模式從單點技術突破導向協同創新。

當前具身智能機器人落地應用的主要挑戰集中在三個維度:一是技術成熟度,尤其在“具身大腦”領域,機器人的自主環境認知、實時決策等核心智能化能力仍需突破;二是應用成熟度,現有產品與工業、服務等場景的真實需求之間存在效能差距,解決複雜問題的精準性和可靠性有待提升;三是產業鏈成熟度,高精度傳感器、仿生關節等關鍵部件在性能穩定性與規模化供給能力上仍需強化。

政府在培育具身智能產業過程中,除了資金投入,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促進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在政策端,可以在多個方面加快對具身智能產業的培育。在人才方面,推動產學研聯動,以聯合實驗室、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定向引導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在具身智能領域開展人才聯合培養,鼓勵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在行業規範方面,推動行業建立統一的規範化標準,從技術研發、產品測試、市場準入等多方面完善各項行業規範,加快具身智能的產業化進程。

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智能機器人和具身智能,這對服務機器人行業是一個重大的政策利好。擎朗智能對此深感振奮,並將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以技術創新和場景深耕加速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具身智能作爲連接AI與物理世界的橋樑,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效率提升和智能化升級。政府工作報告爲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場景落地。

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明磊:聆聽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內心倍感振奮,也讓我對博雅工道的未來充滿信心。博雅工道將加大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同時,將拓展應用場景,爲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貢獻力量。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背後: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乘數效應”明顯

魔法原子總裁吳長征: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首次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於機器人整個行業而言,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對行業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從科技發展角度來看,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代表了當今科技最前沿發展方向,融合了大模型、雲計算等多領域技術創新成果,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

在經濟層面,它們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和產業帶動作用。能夠催生出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社會應用角度,在工業、商業、醫療、教育、養老、公共服務等諸多領域,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存在巨大應用空間,可以有效解決社會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提升社會整體運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質量。

智元合夥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具身智能正掀起科技行業發展的新浪潮,在人形機器人整機及零部件產業鏈逐漸成熟的推動下,通用機器人已具備融入現實生活的技術基礎。

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將爲機器人產業注入強勁發展動能。預計後續將陸續出臺產業支持政策,具體或體現在:通過國資引導基金與市場化資本協同發力,助力初創企業突破商業化瓶頸;構建產教融合體系,加速具身智能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

未來,這個行業肯定會有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進入,這對機器人企業本身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司團隊規模、產品研發實力以及商業化能力都是企業間接下來比拼的方向,只有綜合實力過硬的企業纔會搶佔先機。

玻色量子創始人、CEO文凱博士:政府工作報告爲量子科技行業注入了“強心劑”。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意味着政策、資金、資源將形成系統性投入支持,覆蓋基礎研究、技術轉化到產業化全鏈條,全方位助力量子科技產業的增長式發展。這也代表了我國量子科技戰略定位的升級,量子科技已經從“前瞻佈局”轉向“核心培育”,標誌着其正式成爲國家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抓手之一。

政策推動下,量子科技正在從實驗室技術向工程化、商業化邁進,這將吸引更多資本和人才的涌入,形成“技術突破—場景驗證—實用化落地”的正向循環,我國量子科技的產學研用的生態建設也將提速發展。量子科技已經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表明了國家政策支持的持續性,爲我們量子科技高精尖企業的中長期技術路線與發展規劃提供了強有力的信心保障。

量子科技的多種技術路線都頗具潛力。以量子計算爲例,從技術發展現狀與市場需求看,通過“量子+經典”混合算力的結合,可以高效解決人工智能、算力調度、分子對接、虛擬電廠、投資組合優化、特徵篩選等大規模的複雜問題。政府大力培育量子科技產業,將在資金投入、產業扶持與場景支持、人才培養與平臺建設等方面提供更多惠利支持,也將助力我國量子科技的發展。

6G是未來數字經濟的“神經中樞”,是國家搶佔科技制高點的關鍵

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苗偉: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6G等未來產業,是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精準把握,是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佈局。這一戰略部署,體現了國家對未來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彰顯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堅定支持,爲通信行業指明瞭方向。

隨着物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海量設備需要接入網絡,實現互聯互通。6G作爲新一代通信技術,具備超高傳輸速率、超低時延和海量連接能力,是推動產業升級、催生新興業態的關鍵力量。6G將實現空天地一體的全方位通信,爲人們帶來更爲創新的生活方式,從工作、娛樂到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都將迎來更多可能性,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變,讓生產更高效、資源利用更合理。

當前正在從移動互聯網邁向AI互聯網時代,新應用,新終端和新商業模式正在逐步成熟和涌現。與此同時帶來交互對象,交互模式,以及交互要素的變革,這一過程將重塑技術,產業和服務新範式。6G融合了連接,感知,計算的分佈式智能網絡,將會成爲未來AI世界的基礎設施底座,賦能AI泛在普惠發展。

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6G將成爲智能互聯時代的核心基石,其發展不僅涉及更先進的無線連接技術,還將深度融合AI、雲計算、邊緣計算等前沿科技,推動產業升級並催生全新的應用場景。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移動總經理馬奎:6G的超低時延(<0.1ms)、全域覆蓋等特性將支撐元宇宙、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業態,是國家搶佔科技制高點的關鍵。6G上升到政府工作報告的高度後,將加強政企研協同,促進資源整合。另外,還可以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推動芯片、材料等產業鏈薄弱環節突破。美歐日韓已啓動6G研發聯盟,我國需通過政策牽引加速技術攻關,加強在6G標準上的話語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晗、韋博雅、韋英姿、林子、陶野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