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TALK丨機器人企業家:對等關稅將會讓美國具身智能產業受到更大影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石恩澤 深圳報道

4月10日,以“具身智能 生態賦能一共塑未來產業新圖景”爲主題的具身智能產業化發展座談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舉行。

在最受關注的關稅問題上,會議期間,多位具身智能企業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內機器人國產化率已經在90%以上,因此對等關稅政策對中國具身智能產業落地的衝擊非常有限。

樂聚機器人董事長冷曉琨:國內機器人國產化率在90%以上,對等關稅將會讓美國具身智能產業受到更大影響

具身智能目前還是一個新興產業,當前更多的還是在國內的一個自循環體系。另外,產業應用方面,國內的場景也是全球最豐富的,以及人形的供應鏈都在國內。所以這次對等關稅,對國內具身智能產業化落地影響並不是很大。實際上,我認爲,美國將會受到更大影響。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其他人形企業的核心零部件,都來自國內。而國內機器人國產率已經在90%以上。

衆擎機器人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趙同陽:假如美國有意排擠中國機器人於門外,美國將錯過很多機會

中美對等關稅對企業自身影響不大。我們80%~90%都是自研,如果(美國方面)加一倍關稅,我們可以加兩倍再賣回給他們。由於(美國)他們覺得中國機器人(價格)挺實惠的,所以我們可以加更多。

有人問我慌不慌,我一點都不着急。(來自美國的)訂單完全沒有收縮跡象。我覺得中國機器人將會引領整個行業。假如美國有意排擠中國機器人於門外,那將是他們的錯,美國將錯過很多機會。

兆威機電董事、總經理 葉曙兵:離開中國供應鏈的美國是建立不起來具身智能產業的

實際上應該是美國採購我們的東西更多。目前我們在具身智能上,我認爲中美處於同樣起步階段。美國的軟件包括模型這一塊,他們雖然走快一些。但是在硬件這一塊,它還依靠咱們中國,包括像高精密製造部分、驅動模組部分、還有影像、光學相關的電子皮膚和傳感器,這些東西去東南亞,你採購不到,也達不到這個精度要求。所以某種程度上,我認爲美國離開中國反而建不起來這個產業。在具身智能產業化上,他們還得依靠我們。

漢陽科技聯合創始人、董秘 曹莉蒙:關稅實施第一天,我們1個小時內就出貨了100萬美金的貨品

我們早就預計到了這次關稅帶來的衝擊,已經提前有所準備。短時間預計對公司衝擊並不會特別大。基於我們此前做好的戰略儲備,基本上可以縮減關稅上帶來的負面影響。

目前關稅會對我們在北美地區的出貨量減少,但其他市場增速還十分穩定。對比去年,今年第一季度的產量和銷量已經抵得上去年全年銷量。尤其是關稅實施第一天,我們1個小時內就出貨了100萬美金的貨品。所以綜合來看,此次影響並不會把企業逼到沒有辦法的境地。

自變量機器人首席執行官 王潛:與上一時代的科技公司不同,我們成立之初在資本架構上便選擇了立足中國市場發展的架構。

我覺得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總的來說,我們在供給側還是有非常好的自信。那硬件就更不用說了,全世界的機器人供應鏈其實是無法脫離中國的存在的。

在需求側來說,不管是資本市場還是全球市場,美國市場其實並不是我們重點要去關注的一個市場。因爲這件事情其實大家也很長時間內都有這個心理準備,所以我們也都爲這樣的突然的變化,預先做好了兩手準備。目前我們的重點可能更多地是放在“一帶一路”上。

從資本架構上來說的話,我們還是一個立足於中國市場發展的架構,那將來可能也會持續按照這個方向來走。所以這個可能和上一個時代的一些科技公司在資本架構選擇上,有很大的不一樣。

優艾智合首席戰略官梅婉箐:關稅可能會對產品有促進作用,包括有一定的機遇跟發展空間。

目前來講其實對我們的影響沒有特別大。從供應鏈角度來講,基本上90%多以上都已經國產化。

從整個市場角度來講的話,其實這個挑戰跟機遇是並存的。(關稅)可能會對產品技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包括有一定的機遇跟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