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時評:每個孩子都應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7分的筆試成績、多名單科1分的考生,這些數字出現在教師選調名單上,讓人瞠目結舌。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公佈的《農村小學選調農村初中擬錄取名單》中,4人成績低於10分,最低僅7.2分,另有2人筆試成績僅爲1分。而另一份《農村小學選調縣城初中擬錄取名單》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成績。25名教師中4人總分過百,最低分也有90.55分。兩份錄取名單分數差異如此懸殊,引發網絡熱議。

初中教育處於義務教育的關鍵階段,既需要教師具備系統的學科知識,也要求其掌握符合青少年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筆試作爲選拔的基礎環節,本質上是對候選人專業能力的最低限度篩查。即便農村地區教師崗位存在缺口,10 分以下的成績,無論從哪個維度衡量,都難以與 “基本勝任初中教學” 畫上等號。事件曝光後,永新縣教體局迴應,低分是由於“個別教師因爲一些自己的原因”造成,並強調“分數低不能證明水平低”,因爲這些教師都已取得初中教師資格證。但這一解釋難以服衆。教師資格證是從業的最低門檻,而選調考試本應選拔更優秀的人才填補崗位需求,二者豈能混爲一談?

8月15日,永新縣聯合調查組發佈的情況說明:教體局強制要求教師“同步”參加兩項考試。一場在8月2日上午舉行的農村初中教師遴選考試,一場在當天下午的縣城區小學遴選考試。調查組在說明中描述:“因農村初中比農村小學的教學任務相對較重,部分參加考試人員不願到農村初中任教,在當天上午的農村初中教師遴選考試中消極應對,有的故意放棄答題。”農村初中教師崗位的“冷”與縣城教師崗位的“熱”形成鮮明對比。當一位教師寧願在考試中得1分也不願被選派到農村初中任教。讓人不得不反思鄉村教師崗位爲何吸引力不足?是不是教學任務重、發展空間有限還是生活條件艱苦?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通過特崗教師計劃、職稱傾斜等政策吸引人才下沉。在這樣的背景下,政策紅利到底有沒有在基層真正落實?

永新縣人民政府官方網站上有關《永新縣關於推進全縣優秀教師規範化流動實施意見(試行)》政策解讀中寫到,“永新縣自2014年推行交流輪崗工作試點,到2021年,全縣僅交流校長3人,教師170人。交流輪崗工作逐漸流於形式,教師交流也未能實現雙向交流。爲打破制度上的藩籬,推動城區優秀教師向鄉村薄弱學校流動,2022年起我縣出臺教師輪崗新政策,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然而政策出臺三年後的今天,我們竟看到了一出這樣的鬧劇。選調農村初中,老師消極對待考試,出現1分考卷。對學生而言,接受教育的權利不應因地域差異而打折扣,農村孩子同樣值得專業過硬的教師引領成長。

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教師則是這一基石的築造者。農村教育不是孤立的,需政府、學校、社會協同發力。讓老師願意去鄉村講臺,核心應該是“讓付出有回報,讓發展有空間,讓生活有尊嚴”。只有從物質到精神、從短期保障到長期發展全面發力,才能讓農村教育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將真正合格的教師輸送到鄉村教育一線,讓每個農村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才能爲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齊魯頻道記者 孫超男 戚婧 孫鼎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