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股面臨關稅等議題 法人對族羣評價維持中立

國內汽車產業短期臺美關稅談判、汰舊換新政策延長與加碼等因素左右,法人機構指出,短期車市需求低迷狀況將延續,且將影響相關車廠第3季營運表現下,對於汽車產業短期投資評價維持中立。

法人機構指出,臺灣汽車產業短期營收、獲利承受壓力,主要不利影響來自兩大面向,第一,臺灣、美國關稅談判進程。行政院已證實雙方正就美規車進口關稅(目前17.5%)、非貿易障礙及相關技術標準進行磋商。市場預期最終協議恐導致進口車價出現明顯下修,進而引發需求遞延效應,便求近期終端銷售低迷,並使臺北港進口車庫存累積超過3萬輛。第二,國內汰舊換新政策延長與加碼。立法院已達成共識,將汰舊換新優惠延長至2030 年底,並將2,000c.c.以下小客車補助上限提升至10萬元,雖有助於中長期需求,但在新制正式實施前,反而進一步強化觀望氛圍。

分析師表示,從數據端觀察,市場疲弱已反映於掛牌表現,7月國內新車銷售35,483輛,年減22.3%,市場預估8月整體銷售量將再下探。由於行政院表示臺灣、美國關稅談判預計10月纔會有結論,需求低迷的狀況恐延續至10月。

屆時若關稅談判與補助政策細節明朗,則有機會釋放先前積壓的遞延需求。整體而言,因短期車市需求低迷狀況將延續,且影響相關車廠近期營運表現,評價維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