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公司內捲進入暗戰:“增配不加價”

7月1日開始,比亞迪全面取消“限時一口價”的促銷政策,最高超過5萬元的促銷補貼終止同時“高息高返”也被叫停。

這被認爲是中國汽車行業持續兩年多的價格戰進入尾聲的信號,也是行業自律、反內卷的第一步。電廠從知情人士瞭解到,相關部門曾在6月至7月連續召集十餘家主流車企開會,強調不搞“內卷式”競爭,不能以犧牲產品性能、降低產品質量爲代價實現短期的“降本增效”。

據第三方機構的監測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汽車市場的降價車型超過60款。到了5月,隨着上半年節點臨近,降價換銷量的車型增加至超過100款,降價幅度在數千元至5萬元不等。

在“反內卷”的呼聲下,汽車行業幾乎看不到明面上的降價,但“內卷”仍然在暗處涌動,新車型上市限時權益價、增配不加價等“變相降價”的行爲並不少見。

隱晦的內卷:新車上市,增配不加價

2023年10月,第一代智己LS6上市,起售價21.49萬元。一直到今年初,智己LS6的改款車型智己LS6劇院版上市。

比起最新的智己LS6,智己LS6劇院版新增的配置包括雙激光雷達、後排17.3英寸的3K娛樂屏。按照智己LS6的老款選裝價格,這塊娛樂屏的加裝費用是3000元。在宣傳信息中,智己汽車聲稱“智己LS6劇院版新增配置的價值超4萬元,但起售價只比老款微漲0.3萬元。”

距離智己LS6劇院版上市僅半年,新一代智己LS6的預售起售價降低至20.99萬元。按照過往的經驗,新車上市的正式售價比預售價更低,因此新一代智己LS6的起售價預計會降低至20萬元以內。

比起在售的智己LS6,新一代智己LS6新增或者升級的配置包括:Nvidia Thor駕駛輔助方案、和極氪X9同款的520線超級激光雷達、全新德國大陸MKC2線控制動系統、全向車載冰箱等。

在智己汽車之前,理想汽車的理想i8在一週之內經歷了上市、改配置和增配降價等事件。7月29日,理想i8上市,共有理想i8 Pro、Max和Ultra三種配置,售價分別爲32.18萬元、34.98萬元和36.98萬元。

8月5日,理想汽車宣佈更新理想i8的配置,取消了Pro版本,以理想i8 Max作爲標準配置,把價格調整至33.98萬元,額外贈送了原本價值10000元的鉑金音響——這是Ultra車型的標配;36.98萬元的Ultra版本調整至34.98萬元,配置不變。

理想汽車對此調整的解釋是:“用戶認爲車型版本複雜,高端配置的選裝不被支持。98%的用戶都選擇了理想i8的Max和Ultra車型。”

智己汽車和理想汽車並非行業的個例。2025款小鵬X9比起前一代產品新增和升級的配置包括:過道版零重力座椅、更優秀的NVH和更快的充電速度。爲了優化NVH,小鵬汽車聲稱投入了5000萬,把車內噪音降低了4.9分貝。

比亞迪早在全面取消限時一口價和補貼之前就已經在6月底的一場核心經銷商會議中明確“要精簡SKU,增配不加價。”在王傳福向核心經銷商傳遞這一信息後,7月上市的2025款海豚和8月上市的2025款宋L EV就已經全面落實了“增配不加價”策略,從側面也說明比亞迪早已經爲“明面上的不降價”做準備。

一位供應鏈的人士說,增配不加價實質上就是一種降價策略,只是這種方法不是體現在明面上的數字變化。汽車供應鏈降本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歸根到底還是要看規模,零跑汽車和理想的L產品線是很好的樣本,車型的平臺化研發、零部件通用率提高和銷量的增長,最終實現供應鏈的降本和毛利率的提高。

“從產品銷量和供應鏈議價能力來說,除了比亞迪,上述其他車型很難快速實現供應鏈降本,因此增配不加價可能更多是從市場競爭角度考慮的。比如理想i8的策略必然在短期內對毛利率產生負面影響,長期銷量的穩定增長才能抵消這些影響。”他說。

新能源品牌仍在實際降價中虧損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以下稱“乘聯會”)在8月8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51.1%,這也是新能源乘用車國內月度零售銷量首次超過傳統燃油乘用車。

這一變化的背後實際上是新能源汽車更快的降價速度和更大的降幅。乘聯會跟蹤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汽車市場共有227款車型降價,新能源汽車新車型平均降價1.8萬元,燃油車新車平均降價只有1.3萬元。兩者的平均降價幅度分別是9.2%和6.8%。

汽車行業的降價擠壓了低價燃油車型的市場空間。2019年,5-10萬元的入門級燃油車型的市場份額爲26.8%,但到了2024年底,這一數字減少爲13.5%,市場份額減少近半。高價車型的市場份額提升。

其中,30萬元以上的高端燃油車型佔比從6.2%增加至10.3%。30-40萬元的汽車市場中,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佔比從2021年的14.4%提升至2024年的39.8%。在40萬元以上的豪華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佔比從12.3%提升至42.8%。

受此推動,雖然從2023年初以來價格戰趨於激烈,但我國乘用車的零售均價逐年穩定提高。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乘用車零售均價大約是15.1萬元,在2024年就超過了18.5萬元。今年前7個月,汽車零售均價下降至18.1萬元,其中有補貼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爲新能源汽車在滲透率提升的同時零售均價下降。

入門級燃油車市場萎縮後,燃油車的零售均價反而從15萬元逐步提高至18.3萬元。新能源汽車的零售均價則從2023年的18.4萬元下降至今年的16.1萬元。

降價潮之下,絕大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仍處於虧損之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企,除了比亞迪和理想汽車,零跑汽車是第三家實現盈利的企業,但他們仍然沒有實現全年盈利。

按照交付量(意味着確認收入)和營收計算,零跑汽車在2024年的汽車銷售均價爲每輛10.95萬元,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車的銷售均價微降至10.94萬元,但毛利率從去年的8.4%提升至14.1%。

另外一個可對比的是小鵬汽車。去年全年,小鵬汽車交付了190068輛車,按照汽車銷售產生的收入計算,小鵬的汽車銷售均價爲每輛18.85萬元。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小鵬汽車的交付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但銷售均價大幅下降至每輛15.85萬元。今年第二季度,小鵬仍然沒有擺脫虧損,但虧損穩步收窄。小鵬汽車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實現單季度盈利,但前提是可以達到月均超過4萬輛的交付水平。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提到,今年前4個月,我國汽車行業收入同比增長7%至32552億元,但成本增長更快,達到8%,導致利潤同比下降5.1%,行業利潤率僅爲4.1%,遠低於下游工業企業5.6%的平均水平,也較歷史正常水平大幅下滑。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增配不加價”的策略從長遠來看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