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就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快車道”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理學院某學員隊在長沙校區三號院舉辦了一次“強基計劃五週年彙報展”,展示學校強基計劃班(以下簡稱“強基班”)成立5年以來所取得的各項成就。

5年間,該校有近300名學員通過層層選拔進入強基班。5年來,該校強基班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探索多維度考覈評價模式,實行“全程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致力於將一批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培養成投身基礎學科、獻身國防事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工程的拔尖創新人才。

本研貫通,系統培育

剛入學時,強基班2022級學員齊雨澤在複雜數理課程上有些吃力,強基班爲他配備了導師,導師帶着他從拆解基礎理論模型做起,一次次推導、驗證,鍛鍊他的學術能力。入校3年來,齊雨澤主持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項、獲得2023-2024學年國家獎學金和校級“學習標兵”等榮譽。

“齊雨澤的成長,正是強基計劃通過科教融匯培養高質量數學物理人才的一個生動案例。”學員隊幹部介紹。該校強基班遵循“3+1+X”本研銜接的創新培養模式,“3”代表數學、物理學專業本科基礎學習的3年時光,“1”則是本研銜接階段的1年培養期,“X”表示通過轉段進入研究生階段,基本學制按學校研究生培養要求執行,確保本科與研究生培養的延續性與銜接性。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並非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涵蓋學術能力鍛造、心理素質培育與綜合素質提升的系統化工程。

5年以來,該校強基班在大學計算、大學物理等科目的成績都較爲突出,政治理論課程的成績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2021級、2022級軍事理論課程平均成績均位列地方生學員隊前列。在轉段方面,已經畢業的兩屆強基班學員的轉段比例均超過85%,上研比例均超過90%。

導師領航,深耕學術

去年7月,強基班2022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大三本科生宋懷源參加了爲期兩週的國際研學活動。在研學期間,宋懷源參與的某項目中,項目組成員涵蓋不同國籍、不同年級,他們克服語言交流的難關,相互協作,成功完成了項目任務。研學歸來後,他總結吸收海外高校團隊任務協作的經驗,與兩位對算法設計具有濃厚興趣的同學組建了競賽互助小組,並獲得了第十六屆“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全國總決賽C/C++程序設計大學A組一等獎。

爲夯實基礎學科人才培育根基,國防科技大學強基班全面推行全程導師制。導師團隊不僅涵蓋數學領域的領軍人才,更廣泛吸納了契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多領域傑出人才,形成了跨學科、多領域協同的指導力量——通過不同專業方向的頂尖學者聯袂賦能,爲強基班學子提供全方位的學術引領與成長支撐。

強基班在努力營造開放的人才成長環境的同時,也將學科競賽作爲提升學術素養的重要抓手,在各級學科競賽中屢創佳績。5年來,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358項:國際級獎項59項(金獎、一等獎12項),國家級獎項64項,省部級獎項235項。

思想引領,熱血逐夢

強基班2025屆畢業生石育錕,放棄轉段直博資格,毅然選擇參軍入伍攻讀碩士研究生,且憑藉過硬綜合素質成功爭取到碩博連讀資格。他說:“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我長期以來的理想終於得以實現。”

在強基班的培養體系中,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根本使命相結合,爲學員的成長注入了“爲國鑄器”的精神內核。強基班構建起了“全員參與、全域覆蓋、全程滲透”的培育體系,在頂層設計上,將紅色基因培育納入強基計劃整體規劃;在教學實踐中,教員在專業課上結合學科發展史中科學家的愛國事蹟,梳理知識脈絡;在日常管理層面,學員大隊組織學員前往毛澤東故居等革命舊址感悟初心使命,依託“紅色觀影+主題研討”模式,以《覺醒年代》《三灣,那一夜》等影像爲切口,結合學科特點探討“新時代青年人的使命擔當”等時代命題。

2024級學員湛文澤林深受紅色教育的感染與薰陶。平日裡,他的行爲舉止處處向軍人看齊。起牀號還沒響,他的被子已經疊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塊”;隊列行進中的呼號與步伐,嚴格遵循標準,一絲不苟。作爲區隊長,他還將這種軍人般的作風融入到對隊內事務的管理中。在他的帶動下,班級裡逐漸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良好氛圍。

截至目前,該校強基班已有羅雨欣、於正泓、賈源源、孟憲磊等23名學子穿上軍裝,將個人理想熔鑄於國防建設的偉大事業。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何昊 孫雪 魏晨宇)

作者:陽錫葉 何昊 孫雪 魏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