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叫車「沒搭到」要扣取消費 消基會認不公平籲政府納管
平臺叫車「沒搭到」要扣取消費,消基會認不公平籲政府納管。(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不少民衆會利用叫車平臺通勤或旅遊,消基會發現,Uber、yoxi、Line Go等3大平臺收取的「取消費」存在爭議,接獲不少消費者反映,只要司機等待逾3分鐘,不只會被取消訂單,還要收取40元的「取消費」,然未能準時上車原因衆多,不一定能歸責於消費者,收費標準亦不透明,相當不公平,呼籲主管機關介入,制定明確收費規範、建立有效申訴機制,並強化取消費相關資訊揭露。
消基會3日舉辦「不搭也要被扣40元?叫車平臺取消費惹爭議 消基會籲主管機關訂定明確規範」記者會。(消基會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消基會表示,近來有消費者反映,Uber司機未依指定地點停靠,平臺系統卻顯示「司機已抵達」,讓乘客在原地苦等,若超過5分鐘司機取消訂單,乘客被收取「取消費」。更有案例顯示,司機提前4分鐘出現,並立即開始倒數等候時間,導致乘客難以及時反應並準確上車。
消基會指出,乘客多隻能透過文字提出申訴,文字客服處理速度緩慢且常見「罐頭式回覆」,更有平臺要求消費者自行舉證司機未到達指定地點,使消費者在爭議中處於不利地位。
消基會發行人胡峰賓表示,Uber、yoxi、Line Go等3大平臺取消費普遍以40元爲基本收費標準,值得注意的是,乘客遲到就必須付費,但司機遲到或臨時取消,平臺多半僅提供「重新派車」,卻無相對應補償措施,殊爲不公。
消基會秘書長陳雅萍則指出,等待多久、收取多少取消費都是業者片面規定,司機等待3分鐘的損失難以計算,收取40元是否合理值得商榷,何況司機仍能接其他訂單,並非完全喪失營業利益,收費標準制定過程缺乏透明。此外,消費者對於取消費認知普遍不足,相關資訊在叫車時未被充分揭露。
她表示,根據《民法》,若延遲給付,需催告履行後再解除契約,但原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就不負延遲責任。而消費者未能即時上車原因衆多,可能交通阻塞、天候因素、衛星定位不準確等,未必都能歸責於消費者,平臺的設計卻都是時間一到,不問理由,即直接取消訂單並收取消費,顯然對消費者不公平。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呼籲,主管機關應積極介入,制定統一的額外收費標準,避免業者任意訂定,保障計程車業者的收費行爲合法合理,並要求業者在叫車前,必須以清晰、顯眼的方式明確告知所有可能產生的額外費用,確保消費者擁有充分的知情權,同時建立完善、便捷的消費爭議處理機制,讓消費者在權益受損時能有效申訴並獲得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