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賴清德國慶談話 大陸涉臺學者李振廣:言辭收斂但敵意不減
評賴清德國慶談話,大陸涉臺學者李振廣:言辭收斂但敵意不減。(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評賴清德國慶談話,大陸涉臺學者、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言辭收斂但敵意不減。(藍孝威攝)
針對總統賴清德2025年雙十國慶演說,大陸資深涉臺學者李振廣觀察,比起賴清德之前的兩岸論述雖然「言辭收斂許多」,未再提「新兩國論」或「臺獨」理論,但對大陸的敵意與對抗姿態卻絲毫未減。他批評,賴清德在演說中提出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3%至5%,「這樣的軍費擴張比兩國論更危險,因爲這已經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進入實質對抗」。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表示,與去年雙十講話相比,賴清德今年的發言在理論層面收斂了很多,「過去他講新兩國論、講臺獨,今年不再提這些理論上的挑釁。但事實上,他對大陸的敵意仍然滿滿,仍把大陸視作威脅。」
李振廣指出,賴清德雖然在語言上更爲謹慎,但其根本立場並未改變。「他不提理論,卻用實際政策去對抗大陸。這樣的做法,比理論更具挑釁性。」
李振廣特別提及,賴清德在演說中以「終戰80年」指稱二戰結束,這一用詞「暴露了他內心深處的歷史立場」,「全世界都講『二戰勝利80週年』,從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到中國都是這樣。但日本講的是『終戰』。賴清德還在用這個詞,就說明他完全站在日本侵略者的立場上回望歷史。」
李振廣認爲,「如果賴清德站在當年的軍國主義立場上回顧歷史,今天又高喊和平,這怎能令人信服?賴清德這種說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對於賴清德指責大陸「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臺海現狀」,李振廣直言:「這是典型的倒打一耙。」他指出,「馬英九時期兩岸是和平交流、穩定發展的,爲什麼到了賴清德就變緊張?大家心裡很清楚,問題不在大陸,而在於賴清德想改變現狀、挑釁現狀。」
李振廣強調,大陸一貫主張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我們不希望看到兩岸戰爭,誰是臺海麻煩的製造者?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
談到內政,李振廣批評賴清德「只會畫大餅,缺乏實際治理能力」。李振廣直言:「賴清德是政治工作者,但在治理臺灣經濟社會問題上不是強項。近來的颱風災害、救災工作都沒做好,卻熱衷於畫各種大餅。」
李振廣語帶諷刺地說:「如果他能保住臺積電,不讓美國一鍋端,臺灣人民都該燒高香了。別再畫那些遙不可及的大餅了,實實在在地幫災民解決問題,纔是務實治理。」
李振廣認爲,賴清德的治國方式偏重政治宣傳而非實際行動,「他總想靠空話來振奮人心,但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做,最終一定會被民衆拋棄。」
對於賴清德宣佈將國防預算逐年提升至GDP的3%至5%,李振廣直言:「賴清德對大陸在言詞上收斂了,但軍費擴張卻是實質的對抗,會讓兩岸陷入更緊張的態勢。」
他認爲,即使在美國的要求下提升軍費,也無法改變兩岸軍事力量懸殊的現實。「不管提升到3%、5%,甚至10%、50%,面對大陸這樣大的體量,有什麼意義?」他說,「臺灣若真想讓年輕人遠離戰場,就該改弦易轍,換條路走。」
李振廣呼籲,賴清德應改變對大陸的敵對心態,尋求和平共處的出路。「如果他不想讓臺灣年輕人陷入兵兇戰危,就應該改弦易轍,放棄臺獨,停止挑釁。只要賴清德能放下那種深深的敵意,兩岸就有交流的可能。大陸不怕挑戰,但我們不希望對抗。我們有自信,也有誠意,希望看到和平,而不是衝突。」
李振廣認爲,「和平的主動權在賴清德手中。如果他願意回到理性務實的路線,兩岸仍有機會避免對立,重啓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