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國慶未提「兩國論」 李振廣:看似收斂!實則升高對抗敵意
▲總統賴清德於雙十國慶大會致詞。(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今天(10日)是(2025年)中華民國114年雙十國慶,總統賴清德任稍早發表內第二年國慶演說,今年兩岸論述以「國防自主」、打造「臺灣之盾」防禦系統爲主軸,明確提出逐年提升國防預算至GDP的3%至5%。對此,涉臺學者李振廣指出,賴清德雖然收斂「兩國論」等臺獨理論的論述,但實質上升高了兩岸對抗氛圍,「對大陸充滿高度敵意。」
賴清德稍早發表任內第二年雙十國慶演重要講話,相較去年強調「兩岸互不隸屬」、「臺獨」和一邊一國言論,今年一開始談到臺灣面臨威脅挑戰,只有簡單帶過有包括「中國軍事持續擴張」。當賴亮出經濟成績單又說,「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由百分之3.3大幅上調到百分之5.1,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也超越了中國。」
對此,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接受訪問首先指出,與去年雙十講話相比,今年賴清德在兩岸部分「理論挑釁明顯收斂很多」,從去年520、雙十談話都強調「臺獨」、「新兩國論」,主打「一邊一國」的高調言論,今年不提理論,轉而包裝「防衛臺灣」,把大陸視爲安全威脅。
針對賴清德提到今年適逢二戰說法,不是「勝利」而是「終戰」80週年,刻意強調威權主義持續擴張,國際秩序再次面臨嚴峻挑戰。臺海、東海與南海安全,以及整個第一島鏈的穩定,正受到嚴重威脅。
李振廣進一步分析,賴清德談話中仍使用「終戰80年」一詞,而非「二戰勝利80週年」,在國際表述上「顯得與日本立場相近」。
「當全球主流表述都是紀念『二戰勝利』,包括美、英、法、俄與中國,唯獨日本習慣稱『終戰』。」李振廣繼續說,「賴清德用這個詞,反映他仍站在當年侵略者的立場上來看這段歷史,這是非常不妥的,讓外界認定他就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以及當年法西斯主的接班人。」
賴清德還指出,二戰的結局告訴世人「侵略必敗、團結必勝」,而和平必須靠實力維護。今年底將提出國防特別預算;明年度國防支出將超過GDP的3%,並預計在2030年前達到5%,展現捍衛國家的決心。增加國防預算是面對敵情威脅的必要行動,同時也將推動國防產業發展,朝三大方向前進。其中,加速打造「臺灣之盾」(T-Dome),建構分層防禦與高效攔截的防空系統引發外界關注。
李振廣認爲,賴清德大幅提高軍費支出,反而讓兩岸緊張局勢更爲惡化。「他對大陸敵意滿滿,讓人感受以大陸爲敵的態度非常頑固,提高防衛預算就是要實實在在搞對抗,即使兩岸言論收斂,對抗力度提升了。」
李振廣也指出,「(賴清德)如果不想把臺灣的年輕人推向戰場,面臨兵兇戰危險境,他需要改弦易轍,要換思考路徑。需要改變對大陸深深的敵意,如果他放棄『臺獨』,臺海可以有和平的,不會對抗的那麼激烈。」
他強調,大陸方面一貫主張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不希望兩岸走向對抗衝突,「但如果挑戰來了,依照大陸民衆的秉性也不會退縮害怕」。
李振廣指出,從馬英九時期的和平穩定到賴清德上任後的緊張升溫,「癥結在於賴清德試圖改變臺海現狀」。他批評賴清德「倒打一耙」,把兩岸不穩定歸咎於大陸,忽視自己在挑釁現狀的責任。
另外,對於賴清德談話中提及的經濟建設與產業藍圖,李振廣則形容又是「畫大餅」。他指出,賴清德在防災、救災及經濟治理等方面表現不佳,「若他連花蓮、臺南的災後重建都做不好,又談什麼產業升級、創造就業?」他諷刺說,「如果他能保住臺灣最珍貴資產臺積電不被美國掏空,臺灣人民就該燒高香了。」
李振廣最後強調,兩岸和平的關鍵不在軍費多寡,而在於政治誠意與民心溝通。「只要放棄臺獨、減少敵意,兩岸完全有機會重啓交流。」呼籲賴清德應放下對立思維,回到務實治理與和平發展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