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內銷 陸企關稅戰覓生機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刀,大陸企業積極推動「出口轉內銷」應對。圖爲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碼頭。(新華社)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刀,大陸企業積極推動「出口轉內銷」應對。大陸經濟學者認爲,外貿企業轉內銷短期可能有陣痛期,但長期卻可以構建自主可控供應鏈體系,更好應對外部衝擊。他也呼籲,外貿企業可透過多元化銷售渠道,快速打進國內市場。
此外,大陸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13日也發佈影片,回顧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時,陸企應對高關稅的經驗,並直言大陸企業最擅長的就是在困境中尋找生機。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教授萬喆指出,「出口轉內銷」是大陸對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主動佈局,實質上是透過供給側改革激發內需潛力,是一種資源配置的優化。
他表示,外貿企業通常擁有更高的生產效率與技術水準,進入國內市場後,可有效利用閒置產能,提高經濟效率。當外貿企業將國際市場的標準反哺國內,當零售渠道用數位化能力重構產銷關係,這既是對衝外部風險應急之策,更是構建自主可控供應鏈體系的必經之路。
不過,萬喆也坦言,外貿企業轉內銷常面臨市場認知不足、銷售渠道缺乏等問題。此外,價格調整也是一大難題,特別是當某些產業集體轉內銷時,可能出現「價格踩踏」風險,也就是產能過剩後,產品惡性降價的問題。
針對這些難題,萬喆建議企業從三方面着手:第一,加強市場調研與產品調整,以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第二就是要拓展銷售渠道,快速打進國內市場,最後就是要積極與標準認證機構合作,以確保產品是符合要求的。政府則是要提供技術和政策支持,降低企業的調整成本。
當前越來越多大型企業展開行動。像是京東宣佈未來一年將大規模採購出口轉內銷商品,建立自營體系,阿里、抖音電商、快手等多家平臺也推出訂單直採、綠色通道等八大舉措,打開銷售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