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安基金鄧心怡:從模型到算力、應用的突破和飛輪效應指日可待
在近期的市場行情中,AI板塊表現亮眼。Wind數據顯示,自2024年9月24日至10月25日,中證人工智能產業指數上漲40.29%,遠超同期滬深300指數23.15%的漲幅。
人工智能的行情還能延續嗎?哪些細分板塊更有機會?隨着三季報的披露,基金經理對於AI板塊的策略得以曝光。諾安基金研究部總經理鄧心怡指出,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但未來算力、應用等領域蘊藏機遇。
階段性擾動不改長期趨勢 看好大模型、算力、應用
2023年至今,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迅速,其中,以英偉達爲代表的海外算力芯片快速增長,以OpenAI爲代表的海外大模型不斷打破模型能力的天花板。
站在當下,鄧心怡在基金三季報中指出,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行業在2024年三季度出現了階段性擾動。英偉達GB200系列產品在8月明確提出可能延遲出貨,對產業鏈相關公司業績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然而,她認爲,隨着9月末OpenAI o1模型的發佈,大模型有望實現從“LLM模型-簡單推理能力”,延展到“後訓練疊加強化學習-思維鏈能力”的本質性提升,突破了此前模型能力的天花板。人工智能板塊雖然短期受到訓練算力供給擾動,但隨着大模型能力的持續迭代,從模型到算力、應用的突破和飛輪效應指日可待。
同時,從國內來看,鄧心怡認爲,人工智能算力的國產化需求迫切,國產算力2024年下半年進入關鍵驗證期,可能決定未來國產算力芯片的競爭格局。國內各地區智算中心項目逐步推進,有望進一步催化國產算力加速成熟。
她也表示,應用的爆發有望一觸即發。“期待一款真正AI Native的應用出現,也期待AI對人類生活的幫助能從虛擬走向現實,通過改變工業生產方式、人形機器人的推廣等,真正實現人與AI在現實的交互。”
科技板塊快速演繹 着眼遠期空間響應短期變化
不過,高成長的科技股往往被賦予高估值,在科技板塊快速演繹下,如何才能“買到好價格”成爲基金經理需要面對的問題。
鄧心怡表示,AI模型能力的快速迭代和創新,是推動AI產業發展和相關板塊市值變化的最重要動力。
對於當前AI板塊的估值前景,鄧心怡介紹會嘗試用終局法評估未來的市值和業績規模,設置跟蹤效果較好的高頻指標,持續關注公司變化,動態更新以5年左右的發展週期爲主的業績空間。同時,會參考同類公司中相對成熟公司的估值體系,給出市場中性情況下的終局估值。
在此過程中,對於國產化類型的科技領域,尤其是涉及到產業鏈安全的板塊,鄧心怡表示,需跟蹤硬件的技術壁壘、應用端的場景入口壁壘、數據壁壘等。在板塊顯著過熱的時候做適度調整,在市場情緒極度悲觀的時候捕捉被低估的投資機會,在把握科技產業變化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對中國科技類資產的合理定價。
同時,鄧心怡也傾向於進行產業鏈調研和關注信息披露中的研發投入和資產質量。她表示,研發投入是科技創新的基礎,也是公司維持技術領先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真正的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產業資源支持,比如人工智能產業中算力和算法的交互創新,機器人產業中下游客戶對上游關鍵環節的認可、各環節在產業鏈價值中的份額比例等。”
(作者:張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