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北京管控稀土 供應鏈變武器更勝美國

江西省南城縣的一名工人日前對稀土礦場澆水。(路透)

紐約時報16日報導,美國在過去3年禁止全球企業向中國大陸出口最先進的電腦晶片與製造設備,確保北京無法在頂尖人工智慧(AI)競賽中佔上風;但大陸上週宣佈的稀土管制措施卻顯示,控制供應鏈並非美國獨門秘器,大陸可能還更強。

透過管制關鍵稀土礦產流通的新規定,北京凸顯其在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力。稀土礦產廣泛用於電腦晶片、汽車、飛彈等產品,即將於今年稍晚生效的新規定更要求即使在中國境外進行商品貿易,也需要北京許可。

分析人士說,憑藉對稀土礦產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與對其他戰略產業的控制,大陸將供應鏈作爲武器的能力更勝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政治學家法羅(Henry Farrell)說,「美國如今必須面對一項事實:對手有能力威脅美國經濟的多個重要領域」,美中如今「相互依存更微妙,中國確實已開始學會借鏡美國的戰略,且比美國目前的運用更勝一籌」。

北京這次採取的供應鏈限制,最早由美國於2020年率先使用。當時美國啓動名爲「外國直接產品規則」的條款,直指美國宣稱威脅美國國安的大陸科技巨頭華爲。美國不只限制其技術向華爲出口,還規定全球企業的產品若包含美國零組件與使用美國設備與軟體制造,均不得提供給華爲。

由於美國在全球晶片製造業的關鍵地位,該規範等同納入所有先進科技。外國政府雖不滿,但害怕美國切斷其技術供應,只能配合美國。如今問題則是:是大陸的禁令讓川普撤銷關稅或長期以來的科技限制,還是北京在壓力下先妥協?

對於北京的限制措施,美政府似乎措手不及,畢竟這些措施恐重創美國產業。復旦大學副教授江天驕說,大陸官員已注意到美國近日重啓本土稀土產業的努力,他們希望在川習會前展示自身影響力。

美官員與分析人士則說,大陸許可制度影響範圍遠超過美國技術管制的影響範圍,後者僅針對較先進電腦晶片。部分分析人士說,大陸把供應鏈當武器早於美國限制晶片。由於擔心依賴敵對國家的石油與科技,北京政府幾十年來持續推行戰略戰業培育計劃,而2010年大陸就曾因海上爭端停止出口稀土至日本。

川普的激進措施爲北京試行稀土許可制度提供契機。美國於9月底將貿易限制擴大到實體清單上的企業子公司,限制其購買美國科技的種類,北京隨後就推出這波更全面的礦產許可制。分析人士說,北京官員認爲川普此舉破壞先前試探性的關稅戰休兵。

北京還宣佈對電動汽車電池生產所需的設備實施管制等限制性措施,但稀土限制措施由爲引人注目。由於晶片生產仰賴稀土,而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靠晶片驅動,稀土出口限制讓大陸擁有對全球晶片供應的管控權。

《晶片戰爭》的作者,塔弗茲大學教授米勒說,大陸新許可制度影響極爲廣泛,幾乎波及全球所有半導體。大陸在許可申請過程中要求提供大量企業資訊,米勒說,這可能會加速建構非北京主導的稀土供應鏈。

美國與大陸各自利用的供應鏈,都是對方多年來難以透過本土提升的領域,但北京已在晶片產業投資數十億美元,推動本土晶片製造商發展,美國卻還要數年時間才能重啓稀土生產。

牛津大學教授譚葉凌說,過去幾個月來的發展,讓北京談判地位更強勢,但她也表示,這可能引發其他貿易伙伴的憂心,損害大陸做爲可靠貿易伙伴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