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最高收益率已超50% 主動型基金經理何以奪下結構性行情“C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新一輪人工智能結構性行情,讓權益市場再度迎春。與此同時,許多目光也又一次落到了主動權益基金和被動權益基金的業績“交戰”上。

2024年,ETF的飛速發展引發了市場對公募基金“指數大時代”的遐想,但開年以來,主動管理基金經理正在重奪業績高地。數據顯示,2025年迄今,年內漲超25%的23只基金全部是主動權益基金,其中收益率最高的基金的漲幅已突破50%。

這些不足兩月便已斬獲高額回報的基金,在產品特質上存在哪些共性?主動權益基金集中跑贏概念ETF,背後原因又有幾何?

聚焦人形機器人 最高斬獲超50%收益

主動權益市場春風勁吹,一批基金正在近期屢創收益新高。

Wind數據顯示,2025年年初至2月12日,全市場838只主動權益基金的區間收益率達到了在10%以上,77只基金年內的回報率更是在20%以上(僅統計主代碼)。

其中,鵬華碳中和主題正以50.75%的收益率領跑2025年公募業績榜單,也成爲了今年首隻摘得五成收益的公募基金。

業績奪魁的核心原因,在於對“牛股”的順利捕獲。在綠色環保的大方向下,近一年來,鵬華碳中和主題基金經理閆思倩從電動車產業鏈逐步切換至AI賽道,在相關領域着重佈局。

在去年四季報中,閆思倩表示,該基金側重選擇新能源行業中具備四個方面優勢的個股:一是以鋰電池爲代表的需求持續超越行業增速的景氣機會;二是光伏供給側改革產能出清的機會;三是出口鏈機會;四是技術升級或新興產業機會,如固態電池、人形機器人和無人駕駛。

而從重倉持股來看,截至去年年末,有三隻股票被閆思倩重倉了4個季度或以上:北特科技、五洲新春和步科股份。在去年四季度,三隻股票便已分別增長了71.63%、48.65%和27.18%,而年初迄今又分別增長了28.71%、73.33%和42.57%。

記者發現,這些個股的一大共性在於同屬機器人概念。北特科技和五洲新春都從事汽車精密零部件研發,但其產品和技術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重要應用,步科股份則是自動化、機器人相關方案的頭部供應商。

在業績榜緊隨其後的永贏先進製造智選混合,年內漲幅也已達到45.39%。在選股方面,基金經理張璐的思路和閆思倩十分相似,2024年四季度末的重倉股也多涉及機器人產業鏈,如前三大重倉股北特科技、兆威機電和鳴志電器等。

此外,中航趨勢領航、前海開源嘉鑫/盛鑫、平安先進製造、長城久鑫、富國新材料新能源的年內收益也都超過30%。這些基金的前十大重倉中,機器人概念股都貢獻了不少收益。

剛剛過去的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段“秧歌舞”把人型機器人的新風采吹進了千家萬戶。而眼下,超預期的國內外人形機器人進展,也讓不少基金經理對板塊的持續演繹有所期待。

在近期的公開分享中,閆思倩認爲,科技主線在2025年有望成爲全民共識。

“AI的時代機遇是全球共振,也是中國科技蓬勃發展的機遇、DeepSeek‘奇襲’讓全球算力平權,開啓AI+時代。”閆思倩稱。具體到細分產業,她則認爲認爲機器人作爲“AI+萬億空間”產業,會成爲人工智能的核心,2025年有望是機器人從技術進步到商業應用的元年。

永贏基金經理張璐也在2月表示,機器人板塊近期已逐漸從主題轉變爲具有長期向上趨勢的成長板塊,不論是機構還是遊資整體活躍度都較高,此外板塊內標的的擴散程度、資金容納度均有提升。綜合來看,機器人板塊預期可能會成爲中長期反覆活躍、中樞不斷提升的板塊,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其中人形機器人板塊是未來 10 年大級別 beta 機會。

“隨着人形機器人量產接近,我們重點關注擁有供應鏈優勢、技術具有護城河、價值量較大的優質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公司,包括機器人總成商、絲槓及設備、減速器、傳感器、電機、靈巧手等。”張璐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業績居前的基金經理手中都管理着不止1只科技類基金,但這些基金年內的收益也存在一定差異,主要是基金經理爲不同基金分別側重了人工智能產業鏈中的不同領域所導致。

一個比較顯著的例子是富安達產業優選,該基金開年以來的收益爲27.53%,在市場中排名第12位。其基金經理楊紅還同時管理着多隻“含科量”較高的基金,包括富安達科技領航、富安達科技創新和富安達新動力,但三隻基金開年以來的收益僅分別爲4.08%、3.71%和0.93%。

在去年四季度末,上述三隻基金同樣圍繞着人工智能產業鏈了進行佈局,但富安達科技領航主要關注包括算力、芯片、光模塊;富安達科技創新主要重倉了算力、服務器,而富安達新動力則更多重倉人工智能產業鏈和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僅有機器人板塊的個股出現在了富安達產業優選的重倉中。

齊步跑贏ETF 主動權益基金何以表現佔優

在自身高歌猛進的同時,主動權益基金跑贏同概念指數、佔據結構性行情“C位”的表現,也讓其重新贏回了不少投資者的青睞。

事實上在2025年以前,主動權益基金已經連續三年跑輸股票型ETF。Wind數據顯示,在2022-2024年,股票型ETF的逐年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爲-20.11%、-8.57%、10.81%,而同期股票型主動權益基金的年度收益率分別爲-20.35%、-11.66%、3.97%。

2024年9月24日後,一衆ETF收益率的集中上行,疊加頭部產品集中降費等政策提振,讓被動指數基金進一步獲得了資金的集中流入。同年四季度,我國被動權益基金規模首次超過主動權益基金,成爲被動投資發展的里程碑。

但2025開年迄今,公募市場收益率前20名的基金全部爲主動權益型產品,相關基金的區間超額收益均在24%以上。收益排名前50的基金中,主動權益基金則有高達41只,佔比超八成。

除了“排頭兵”外,主動權益基金年內的平均收益率在整體上也有所提振,達到2.88%,優於股票型ETF同期2.37%的平均收益率。

是什麼讓主動選股重新得以“揚眉吐氣”?

首先,在主動管理模式下,基金經理的靈活調控,往往讓基金持倉能夠更便捷、集中地向市場熱點進行切換,同時讓業績表現得更爲極致。

記者注意到,目前2025年收益率最高的指數基金是博時科創板人工智能ETF,區間漲幅爲24.54%,其跟蹤的指數——科創AI指數,今年以來的漲幅則爲16.2%。

科創指數成立於2024年7月,最新的前5大成分股爲寒武紀、石頭科技、金山辦公、瀾起科技和恆玄科技,總權重佔比達45.80%。不難看出,這些高權重的個股雖然和前述績優主動權益基金的重倉個股同屬AI產業鏈,但分散於芯片、家電、軟件等多個細分領域。

其中,寒武紀在經歷了2024年股價的高歌猛進後在今年迴歸震盪,受到資金獲利了結、業績預告、外圍信息等多方因素影響,公司股價截至2月12日年內下跌了3.04%。指數其他的核心成分股年內依然取得了不少的漲幅,但多數僅集中在0%-20%之間。

對比之下,同期業績優異的主動權益基金,則普遍更多讓投資標的進一步集中在前述人形機器人等更細分的高熱度主線上,從而實現收益的躍升。

爲了實現這樣的靈活操作,業績居前的主動權益基金大多也具有權益倉位高、規模小的特徵。據去年四季報規模數據,截至2月12日年內業績排名前20的公募基金中,有14只基金都在3億元以下,其中9只“迷你基金”規模更是不足5000萬元。規模破百億的主動權益基金,僅有招商優勢企業1只。

其次在成分股的入選方式上,個股在被納入指數成分時,往往已是公司經營成熟、市值壯大的結果。而主動選股在研判趨勢、率先定價方面具有優勢性,天然與新產業、新風口更“合拍”。

申銀萬國證券曾在過往研究中表示,ETF中往往存在“指數成分股調整效應”。即成分股在被納入指數前,收益率往往出現正超額情況,市場對成分股調整預期提前在價格中得到體現。而在調倉後則存在負超額現象,前期預期過度,調倉後市場資金重新配置,對已納入成分股價格產生壓力。

相比之下,主動權益的選股往往更容易發揮前瞻性,也更適合在產業初期挖掘“潛力股”。例如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前述多隻績優主動權益基金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就已經主動出擊,對其加強了佈局。

此外,A股大盤環境在2025年從紅利向成長有所切換,整體上也利好於主動權益基金的表現。

興證全球基金指出,在統計主動權益基金相較被動權益基金指數在不同市場環境中的表現時,主動權益基金指數的市場適應性十分鮮明。

“主動權益基金指數在成長市場,以及TMT、消費、醫藥板塊的強勢階段表現較好,但是在價值市場、滬深300強勢市場,以及金融板塊強勢的環境中表現相對較弱,這說明主動權益基金更適合成長佔優的市場環境。”興證全球基金表示。

這一特質下,當市場景氣方向較爲集中的時候,主動權益基金佔優的信號便會更爲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