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僅10% 養黑水虻價值更高

外埔綠能生態園區2024年全年發電量,可供應805戶一般家庭1年用電量。(臺中市環保局提供/陳淑娥臺中傳真)

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發電各有缺點,國外行之有年的廚餘發電成爲新選項。臺中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及桃園榮鼎生質能中心均已使用廚餘發電,但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郭家倫指出,臺灣廚餘量能不足,僅能在小區域執行;若用黑水虻處理產生油質轉做航空用油,經濟價值更高。

瑞典、德國、荷蘭透過厭氧消化技術,將廚餘發酵產生沼氣發電或作爲車輛燃料行之有年。在臺灣,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桃園榮鼎生質能中心等大型廚餘能源化設施,都以廚餘厭氧發酵沼氣發電,能源化成廚餘回收再利用重點。

中市環保局主秘江明山說,外埔綠能生態園區2020年6月15日開始發電出售,2021年至2024年每年發電量各爲281萬至334萬度,4年來增長約19%;2024年發電量可供805戶一般家庭用電1年。

桃園榮鼎生質能中心是全臺首座結合熱處理、厭氧消化與固化掩埋的3合1廢棄物處理設施,也是全臺唯一生熟廚餘可一起回收的處理廠,年總髮電量可供應約5萬4000戶家庭1年用電。

據環境部資料,2024年全臺家戶廚餘回收量約50.5萬噸,其中約42.8%當豬飼料,45.8%製成高效堆肥或傳統堆肥,9.5%能源化,其他如養黑水虻或雞鴨約1.9%。近年家戶廚餘能源化再利用比例,已由2018年0%提升至2024年9.5%。

郭家倫認爲,臺灣與歐美飲食習慣不同,廚餘有90%是水,能用於能源轉換僅10%,全臺可用於能源轉換的家戶廚餘剩約5萬噸;若以廚餘養黑水虻產生油質提煉航空用油的效率高,經濟價值更大。廚餘轉化爲能源須多頭並進,用於發電有很多條件受限,只能當選項,且非唯一最有效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