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餵養限制鬆綁 打造水產養殖新食代!

傳統魚飼料裡的魚粉,大多來自海洋大量捕撈的野生魚類,爲了解決海洋資源匱乏危機,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積極開發黑水虻取代魚粉飼料配方,並利用魚類副產物建立黑水虻營養強化技術,讓黑水虻幼蟲的營養成分更符合魚類需求。(本報系資料照)

傳統魚飼料裡的魚粉,大多來自海洋大量捕撈的野生魚類,爲了解決海洋資源匱乏危機,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積極開發黑水虻取代魚粉飼料配方,並利用魚類副產物建立黑水虻營養強化技術,讓黑水虻幼蟲的營養成分更符合魚類需求,從「吃剩的魚」到「魚愛吃的蟲」,拉開水產養殖的新食代。

水試所表示,黑水虻能高效率將農業副產物轉化爲可再利用的昆蟲蛋白,這些黑水虻幼蟲在收成後,經過乾燥、脫脂與粉碎處理爲脫脂蟲粉,其蛋白質含量已經符合國家標準 (CNS) 所訂定的最佳一級魚粉規格,展現出作爲魚粉替代原料的潛力。此外,昆蟲本來就是魚類在大自然中的天然食物,所以把蟲粉加到水產飼料中,不僅具備高蛋白質的優勢,更契合自然生態的食物循環。

爲了證明黑水虻真的能派上用場,水試所首先把目標鎖定在「對魚粉需求高」的日本鰻進行養殖實驗,研究團隊設計了六種不同配方的飼料,來找出最理想的替代比例。結果顯示,黑水虻粉可以部份取代飼料魚粉,對鰻魚的成長和肉質表現不打折扣。這項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透過科學實證,黑水虻有望作爲水產飼料中的新興永續蛋白原料。

水試所指出,黑水虻吃什麼,會直接影響牠們的營養成分,過去法規限制只有「吃素」的黑水虻才能用來製作動物飼料,讓牠們在水產飼料上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好消息是,農業部在 110 年鬆綁了黑水虻的餵養限制,讓牠們不再只能「吃素」,而是能根據魚類的營養需求調整食譜。水試所也把握這波契機,利用魚類加工的副產物,開發出黑水虻幼蟲的營養強化技術,讓牠們更適合作爲魚飼料。

水試所說明,該技術的核心在於幼蟲餵養配方和階段式養殖,雖然黑水虻不挑食,但剛孵化的幼蟲消化能力有限,直接餵食未處理的魚副產物會影響幼蟲的成長和存活率,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把黑水虻的成長過程分爲:卵孵化期、初齡幼蟲育成期、以及中後段的快速成長期,依據不同成長階段設計合適的餵養配方,有效改善成長和活存率,且經營養強化的黑水虻,蟲體 EPA 和 DHA 明顯提高。

EPA 和 DHA 不只是魚類發育的必要營養素,對人體健康也非常重要,水試所將持續優化營養強化技術,並將營養強化的蟲粉製成水產飼料,透過實際餵養試驗,評估對魚肉營養價值和風味的影響,水試所期盼,這場「蟲」我開始的革新,能爲臺灣鋪陳出一條兼顧永續與經濟的水產養殖新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