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信用修復爲企紓困解難

“沒想到,外地的行政處罰記錄竟能在家門口修復!”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鴻祥源運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陳凱通過“信用中國”網站,查到了更新後的信用報告,喜出望外。這家曾因異地運輸違規被處罰的企業,在通遼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跨區域聯動機制下,不到一週就完成了信用修復。

“像我們從事運輸工作的,在外地跑得多,有時出現一些違規的情況影響了企業信用,如果都到外地處理的話,費時費力又費錢。”陳凱告訴記者,如果信用沒有得到及時修復,對企業信用貸款、招投標以及企業形象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如今有這種跨區域聯動機制方便多了。

在通遼市,像這樣通過信用修復得以紓困的企業並非個例。去年以來,通遼市將信用修復作爲護航企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三書同達”“一企一函”“容缺承諾”“跨省聯動”四大創新舉措,累計幫助680家企業重塑信用,爲優化區域營商環境注入強勁動能。

通遼市秉持“誰處罰、誰提醒”的原則,創新性地建立了“三書同達”工作機制。當企業因違規被處罰時,會收到來自執法單位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合規建議書和信用修復告知書。這三份文件不僅讓企業明白了違法的後果,更提供了修復信用的明確路徑。截至目前,通遼市累計發放“三書”1000餘份。

從“等着”企業上門求助,到主動上門服務,通遼市實現了“一企一函”精準提醒。通遼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金融和信用建設科科長楊玉雪表示,有關部門會在企業尚未申請信用修復時提前介入,對達到信用修復條件的企業逐戶上門發放信用修復提醒函,將信用修復流程化繁爲簡,變爲“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已累計向162家企業發放信用修復提醒函,提高了企業信用修復的便利度,激發了企業修復信用的積極性。

爲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通遼市推行信用修復容缺承諾機制,企業只需對提供材料的真實性作出承諾,即可當天辦理,時間由5個工作日縮短至1個工作日。據統計,2024年以來,通遼市累計爲全市591家企業提供信用修復方面的便捷服務,爲企業節省時間成本超2800小時。

通遼市還與錫林郭勒盟以及天津市河西區、河北省石家莊市等多地建立跨區域協同修復機制,實現了信用修復跨省市的協同聯動。針對企業面臨跨區域信用修復中的材料不全、經營地與被處罰地不一致等難題,實施跨區域聯動和幫辦代辦服務。在交通運輸等失信行爲多發領域,允許企業按照就近原則,在註冊地相關部門申請信用修復,處罰部門則協同出具證明,依託“信用中國”網站,實現修復申請互連、信用結果互認。現已成功爲17家企業辦理跨區域信用修復。

“一些企業在我們的提醒和指導下進行信用修復後,加大了誠信建設力度,誠信經商,合法經營,還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誠信示範企業’‘誠信標杆企業’等榮譽。下一步,通遼市將繼續完善信用修復工作機制,不斷拓展信用修復服務的深度和廣度,爲更多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信用服務。”楊玉雪說。(經濟日報記者 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