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丨李彥宏想開了,百度並非沒得賺
財報評論系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被質疑的百度,財報裡藏着“另一面”。
近期以來,百度深陷輿論漩渦——“AI技術被DeepSeek反超”、“搜索業務被時代拋棄”、“閉源戰略自縛手腳”等質疑聲不絕於耳。
不過,最新發布的2024年百度財報,表現出了另一種可能性:儘管全年總營收和利潤總額微降,但百度智能雲Q4營收實現同比增長26%、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16.5億次、自動駕駛Q4服務同比增長36%。
這些數字背後,其實是李彥宏“想開了”的務實邏輯:免費、開源、全面接入DeepSeek,大幅整改搜索體驗,閉源轉開源引流,用門檻更高的雲服務變現。
與其糾結過往“對錯”,不如以開放姿態重構生態,爲長期故事尋找確定性。
李彥宏的“三步解題法”
面對外界的唱衰,百度近期的戰略調整密集又利落,一整個“在改了、在改了”即視感。
開源、免費,不能視爲投降。當市場批評百度“閉源站在歷史錯誤一邊”時,李彥宏迅速轉向,要把“最強大的文心大模型4.5系列開源”;當免費的DeepSeek大殺四方時,百度的文心一言將從4月1日起全面免費。這一決策看似妥協,實際是以退爲進,通過降低門檻,吸引更多企業接入文心生態。
商業邏輯高於面子。C端用戶被DeepSeek分流?百度選擇了一條“化敵爲友”的路徑,讓百度搜索接入滿血版DeepSeek R1,用自己以前囤的卡,解決DeepSeek本尊“服務器繁忙”的問題。這看似“引狼入室”,實則是以合作換時間——短期內穩住搜索體驗,避免用戶大規模流失;長期通過數據反哺加速文心迭代。李彥宏的清醒在於,一定要先保住搜索基本盤的用戶黏性。
百度爲什麼“還有得賺”?
雖然AI搜索羣雄並起,短期內搜索業務確實會被分流,但百度廣告業務有一定的“韌性底線”。核心在於,多年來,百度對長尾流量有一定的Know-How。例如,教育、金融等垂類領域,需求非常細分,百度有積累的方法論,而藉助大模型能力,搜索有望進一步提升效率和精準度。
另外,B端雲服務有“滾雪球效應”。財報數據顯示,百度智能雲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6%,這個增速很有可能領跑國內頭部雲廠商,並且百度智能雲2024年全年在中標項目數、行業覆蓋數、央國企中標項目數三個維度裡都拿到了第一,其增長不依賴流量變現,而是依靠解決方問題的能力積累。
在金融、政務、製造等垂直行業,百度使用了“模型+場景+解決方案”的組合打法。例如,南方電網用百度智能雲千帆大模型平臺訓練了自主可控的電力大模型,AI助手數倍提升了電力調度效率。而B端雲服務項目客戶黏性較高,落地之後,可以形成持續現金流。諸如此類的案例,其實是百度雲服務的“復購引擎”。
這背後是李彥宏對大模型一貫的看法,正如18日晚間他在電話會上又一次強調的,“無論開源閉源,基礎模型只有在大規模解決現實問題時,才具備真實價值”。
仍有煩惱與隱憂
儘管戰略轉變和技術佈局可圈可點,但百度AI業務的商業化仍面臨三大結構性矛盾。
一是,收入結構上,廣告依賴症未解。
2024年四季度,百度核心在線營銷收入179億元,佔核心收入約65%,同比減少7%。這一數據暴露了百度的深層困境:傳統搜索廣告受短視頻平臺衝擊持續承壓,而AI業務尚未形成足夠規模的新增長極。以智能云爲例,其四季度營收增速26%雖亮眼,但全年營收佔比仍不足20%,短期內難以對衝廣告業務下滑。
二是,價格戰與技術投入的雙重壓力。
百度在AI的投入已有多年,尚未進入全面豐收期,而近兩年國內大模型行業蔓延的價格戰,卻讓未來收入有進一步下行的可能。財報顯示,2024年百度整體經調利潤率從2023年的27%下降至25%,或許部分源於AI業務的高投入。
三是,用戶黏性與商業變現的糾結。
儘管文心大模型調用量增長明顯,但其商業化路徑仍不清晰。免費策略雖能擴大用戶基數,但如何將流量轉化爲可持續收入,仍是未解題。尤其是,在DeepSeek免費策略的影響下,未來將免費用戶重新轉化爲付費用戶,更是難上加難。
百度作爲國內AI先行者所走的彎路,或許是曾陷入“技術理想主義”的陷阱,執着於閉源全自研,又因爲AI願景需要耗費大量資金,而過早地用AI變現,收費和閉源都是百度AI自己曾經設置的門檻。
李彥宏最近策略的轉變,標誌着百度開始放棄以前的舊路數,轉向生態建設。猶未爲晚。
短期內,百度可能無法重回BAT時代的輝煌,但李彥宏的“想得開”,爲傳統巨頭的轉型提供了思路,通過合作和開放生態降低競爭烈度,用垂直場景構建商業護城河,賺更有價值的錢支撐長期野心。
嘲諷是容易的,探索卻是孤獨的。崖壁修棧,瀾海行舟,向來是少有人走的路。百度前面,還有多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