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糉之爭」年年掀話題!網議8大糉子種類 小米糉、鹼糉也上榜

《Social Lab社羣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羣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糉子種類排行」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瞭解網友熱議的糉子種類排行。

每逢端午,糉子不只是節慶必吃美食,更是一場口味與習慣的世代混戰。關於「哪種糉子最好吃」總是成爲話題核心,鹹甜之爭、口感差異,各種類的糉子都有其支持者,往往難分高下。接着就一起來看看今年有哪些糉子上榜吧!

口感軟糯鹹香「南部糉」奪下聲量冠軍 「小米糉」因食安事件討論度飆高?

觀察近一年網友針對「糉子種類排行 」的討論,可見「南部糉」最受熱議。南部糉又名水煮糉,以水煮、生米包餡、口感軟黏爲特色,獲得不少網友喜愛,紛紛評價道「糉子的米炊得又軟又Q,吃起來好好吃」、「(南部糉)糉葉的香氣會更深入糉子內部,口感比較溼潤滑嫩」;還有民衆強調南部糉一定要「加上店家特製油膏,灑上花生粉」纔夠味,引起他人共鳴「懂吃」、「在鹹與甘之間取得美妙平衡」、「花生粉加上醬油膏灑上香菜無敵」。

不過,南部糉溼黏軟糯的口感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此一特性也成爲「南北糉之爭」的焦點之一,如便有人稱「南部糉超黏又超水,糉葉上的米又很難刮乾淨」,還有網友打趣說道「南部糉就米糕+造型,還要花生粉點綴」。相較之下,北部糉的製作方式爲先將糯米炒過後再蒸熟,造就其紮實、粒粒分明的口感,特別受到偏好不黏口、講求米飯口感的人喜愛,力挺「(北部糉)不因水煮而流失內餡原味」、「不用調味就很香」。南北糉各有一票忠實擁護者,但也有中立派網友笑說「南北不重要,有得吃就好」、「只要加甜辣醬就對了」,爲這場年年端午都上演的「南北糉之爭」打圓場。

另外,以小米取代糯米制作的「小米糉」也受到熱議。小米糉也常被稱爲「阿粨」,是原住民部落中常見的傳統節慶食物,其以小米爲主體,外層常包覆假酸漿葉,並搭配豬肉、竹筍、蝸牛等內餡,展現獨特的部落風味。然而本次小米糉成爲話題焦點的關鍵,其實源自於2024年中秋時臺東金峰鄉賓茂部落發生的小米糉中毒案,該事件導致多人傷亡,引發社羣媒體高度關注,不少網友也懷疑此事是因食材不新鮮所導致,回憶過往「曾有耆老誤把大花曼陀羅當成假酸漿葉做小米糉」;最終經調查確認,是因誤用混有劇毒農藥的小米種籽製作糉子才導致憾事,也帶動更多民衆關注食材安全與部落飲食文化的保存議題。

不同地區、族羣與文化背景,形塑出多樣的糉子風貌,除了經典的南北糉,其他像是晶瑩剔透的鹼糉、樸實爽口的素糉、風味獨具的客家糉與口感細緻的湖州糉,也各承載了獨特的文化意義與飲食記憶。今年端午你站哪一派?有沒有吃到記憶中的那一口好味道呢?享用美味糉子的同時,也別忘了留意熱量攝取喔!

【《Social Lab社羣實驗室》調查結果之圖文,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

我們使用最全面的網路聲量工具——OpView社羣口碑資料庫,帶您輕鬆用大數據看時事,瞭解民意風向、網友喜好!

花10秒鐘訂閱OpView電子報,從此話題、趨勢不漏接!

想看更多排名主題?快快許願告訴我們吧

提供題目► marketing@elan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