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是小鎮做題家的成功?終於有人說透中國高考的優越性

非科班創作者餃子、郭帆、馮驥憑藉《哪吒》系列、《流浪地球》系列以及《黑神話:悟空》引起轟動,被戲稱國產文娛三幻神。

這幾位的作品有一個共同點,不是動畫就是大量採用動畫特效。

這就使得作品大大降低了對演員的依賴,尤其像哪吒和黑神話悟空這種,你的每一分錢都被用在了電影本身,而不會被扔進演藝圈那個爛泥坑。

花錢看哪吒,實際上購買的是一件科技產品,背後是無數工程師夜以繼日的心血。

從每一幀畫面,每一根毛髮,你能大致算出多少經費在燃燒。

相比之下,傳統電影背後是男女明星們夜以繼日輾轉於酒局之間,翻滾於牀榻之上。

其實爲藝術“獻身”那種都算好的,人家起碼是正經想演角色,求個機會。

還有那麼多不靠票房,通過電影洗錢逃稅就賺得盆滿鉢滿的電影呢。

吃着洗錢的飯,拉出來的屎端給觀衆,被罵了還敢反罵觀衆。

沒人看又在那叫喚什麼經濟下行,你到哪,哪下行,說明你就是個坑啊。

有人問哪吒2登頂之後,餃子在導演裡面什麼地位?

你可別埋汰人家餃子了,動畫電影跟傳統電影不是一丘之貉。

把一個追求理想的理工男,跟一羣拉幫結派滿腦子飲食男女的藝術生放在一起,不是埋汰人嘛。

當然,讓高考300分的藝術生跟600分的理工男競爭,也確實不公平。

但觀衆在乎公平嗎?

理工男捲起來,還有藝術生什麼事,一如當年高考。

有些人認知水平之低,根本弄不明白高考是多麼高效的篩選機制,自己不到300分,卻嘲笑人家“小鎮做題家”,說什麼高分低能。

或許在他們腦子裡,只有藝術生拍的那種抽菸喝酒墮胎的所謂青春片纔是低分高能。

爲什麼說高考,尤其理工科,是高效的篩選機制?

因爲任何人想要脫離一腦袋漿糊,必然從掌握邏輯開始。

缺少邏輯的人如同不戴眼鏡的高度近視,看什麼都是模糊一片。

當他們說一句話時,完全不清楚自己說話的目的,也不明白引用概念的定義,更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問題。

他們只是把自己所掌握的詞彙一股腦地嘟囔出去,根本顧不得別人能不能聽懂,甚至自己都不懂,更不會試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越不具備邏輯能力的人往往越倔,大腦有限的帶寬沒用來進行邏輯分析,那就只能用來發泄情緒。

他們會把別人的每句話當作對自己的挑釁,於是沒完沒了擡槓,儘管屢屢無疾而終,卻依舊樂此不疲。

而掌握了邏輯的人就如同戴上近視鏡,從此事物邊界分明,米是米,水是水,而不再如之前攪成一鍋爛粥。

既然分得清概念,就可以把問題描述清楚,然後自然會想去解決問題。

有限的帶寬用在了邏輯上,就不再有帶寬訴諸情緒。

這就是俗稱的講理。

你以爲“講理”只是兩個字那麼簡單?

跟問題講理,就能解決問題。

跟人講理,就能與人合作。

每天講理,每天都有收穫。

幾年幾十年之後,跟那些拍腦袋擡槓的就已經完全進化成了兩個物種,甚至產生了認知隔離,無法再進行交流。

而訓練邏輯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數學,高考最能拉開成績的也是數學。

當然,這個數學是廣義數學,物理是利用數學模型解決客觀世界的具體問題,屬於數學建模,其實也是數學。

學好了數學,自然可以學好物理。

甚至可以寫好作文,畢竟寫作也只是換成了自然語言去表達邏輯,跟數學異曲同工。

而高考拉分的是什麼?

就是數學和作文。

歸根到底高考篩選的就是邏輯能力。

20多年前我高考時還分文理,那時很多都是數學學不明白才報文科。

但這顯然有違篩選初衷,相當於給被篩選掉的一批人強行劃了一條新賽道。

可這只是教育口的一廂情願,人家市場認嗎?

於是有了文科生畢業即失業的窘境。

不過前兩天我又查了現在的高考,貌似已經糾偏了,變成了3+1+2。

3是語文、數學、英語,爲必考。

1是物理、歷史,二選一。

2是政治、化學、生物、地理,四選二。

這是一個很大進步,起碼人人都要學數學,人人都要鍛鍊講理的能力,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槓精的生存空間。

但個人以爲還有改進空間。

首先,數學物理沒必要分家,本身就是理論和應用的關係,用的都是數學語言,學習物理更能訓練建模能力,完全可以合二爲一。

其次,語文歷史更沒必要分家,尤其是中國的文史哲,自古就不分家,也沒辦法分家。

語文中學習的經典文章不可能拋開歷史背景單獨拿出來講,歷史學習中涉及到的史料典籍又都是文學經典。

怎麼分?

不但文史不能分,最好把地理也加進去。

所謂左圖右史,不看地圖怎麼能弄得明白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都在減負,你怎麼反而越加越多了?

我告訴你,別看內容看似多了,但相互之間可以形成體系,會大大降低記憶難度,提高學習效率,這樣反而會減負。

數學學得好,物理就成了捎帶手,還有作文也水到渠成。

這樣一來大大節省了帶寬,餘下的精力按照唯物主義史觀,梳理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

如此一來,很多科目就可以省了。

例如政治,存在的目的無非是矯正三觀。

但你放心,但凡一個講理又通讀歷史的人,三觀絕對一個比一個正,所以政治可以省了。

還有化學和生物,高中那點內容只是一些知識點的羅列,並沒有觸及底層的數學建模,這種東西什麼時候學都一樣,有了數學物理的篩選,完全不需要再多此一舉。

最後是這個英語,我知道說這話又會砸了很多人的飯碗,但拿英語當飯碗的,沒幾個比我在國外時間長。

說實話,把英語跟數學語文並列,純屬是在浪費資源。

如果說高考存在高分低能,那麼說的就是英語。

在國內學了這麼多年,去了國外,人家根本不這麼說話。

寫作閱讀倒是還好,但中文作文寫得好,背背單詞,還能不會寫英文作文?

就算拋開這些都不說,以現在AI的發展速度,跨語言交流已經沒有障礙了。

用不了5年,各語種之間就能實現即時互翻,我不知道現在花那麼多寶貴時間學英語的意義在哪。

要說,給它50分,不能再多了,而且還得放進選考。

總之,隨着高考制度越來越完善,優勝者會逐漸接管各行各業。

各行各業都會變得越來越講理,越來越高效。

之前說過14億人口,作爲人才篩選基數是中國真正的人口紅利。

而高考就是另一個乘數,制度紅利。

兩者相乘,會迸發出怎樣的潛力?

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讓我們拭目以待。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點個贊意思下得了……

我曾在歐洲讀研,畢業進ASML做算法,創業時在哈佛大學訪問半年,走遍中國,環遊歐洲、北美、南美,考察了日本、東南亞。《中國力量(連載中)》將從科技、財經角度爲你還原一個最真實的中國。

‍‍躍遷:普通人實現階層躍遷的捷徑(已完結)

逆天改命!《周易》頂層智慧洞悉萬物(已完結)

血脈覺醒!《論語》的底層邏輯與頂層思維(已完結)

不敗博弈:50+實戰案例講透《孫子兵法》(已完結)

通關攻略!職場躍遷捷徑,建議面試前背誦(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