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成功背後,一個非典型的中國製造故事
從春節到現在,在中國和海外創下多個影史紀錄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一直在佔據各大新聞媒體的熱點位置。我和家人一起去看了這部電影,後來還回家補看了數年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片子不僅孩子觀看時全程目不轉睛,作爲中年人的我也看到不少感到共鳴的情節。
不過當和身邊製造業的朋友聊起這部電影時,我們卻得出一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論,那就是——《哪吒》電影系列的成功製作,又是一箇中國製造的故事,有點熟悉,但是又不那麼典型。
一,海外對中國製造的認知不足
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從改革開放,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再到今天,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強勁引擎之一。雖然中國製造的產品遍佈全球,而且在一些產業還實現了彎道超車,但談中國製造,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仍是如何讓外方提高對中國製造的認知。
《哪吒》電影的導演餃子楊宇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過,說本來這次製作是希望找一些國際團隊去完成一些比較重點的特效鏡頭,但外包出去才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哪怕找到頂級的國際視覺效果團隊,但因爲這是中國項目,所以對方有些傲慢與偏見。項目的接收方不是創作的心態,而是接(外)包的心態,頂級的工作室卻派三流的人員來做這個項目。
餃子這裡提到的海外團隊的“傲慢與偏見”,其實是製造行業和外方合作時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如何讓海外的夥伴提高對中國夥伴、中國產品或者中國項目的認識,並提供優先資源。
我身處製造業,沒有參與過動畫製作,更不知道動畫製作的具體流程,但我可以說,其實《哪吒》非常像我接觸其他的中外合作項目。
實話實說,對很多海外公司來說,他們並不經常接觸到中國的項目,一年沒有一個,甚至三年五年也沒有一個都是正常。假如合作方手頭有很多固定客戶或者說更大客戶的情況下,這個時候一個項目有沒有優先權就取決於他們對新項目乃至市場的認識。說白了,這種“傲慢和偏見”的背後,可能是對一個市場的前瞻不夠,也可能是對市場的不熟悉,因此無法判斷是否要投入,所以產生這種態度也就不奇怪了。
數年前我參與一個歐洲工廠落地到中國的項目,在技術轉移的過程中需要對方支持。實際情況卻是雖然合作雙方已經簽署合同,但歐洲並沒有人願意來接這個項目。原因很簡單,完成這個項目,至少要全身心花上三年時間,對這些海外的工程師來說,他們的家和客戶都在歐洲。如果他支持的這個項目出現什麼問題或者說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那麼很可能就會對工程師本人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這幾年時間,如果他用來做身邊客戶的項目,即使不大,但工作穩定。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就理解爲什麼我們認爲非常好的項目,卻沒有人願意來支持。
餃子導演說,外包不成,就收回來給國內的團隊用心打磨,最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我相信這種國際合作,肯定是按照通行報價標準來的,但是對方還是沒有派出一流的團隊,很可能就是因爲對中國項目的認識有限。或者說對合作沒有長期預期的情況下,很難給這個項目一個優先等級。這是偏見,或者說沒有遠見,這也是固定思維的阻力。只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合作成功,才能打破次元壁。
二,中外文化差異不容忽視
中國的設計交給西方的團隊去製造,還有個文化差異的問題。《哪吒2》的執行製片人陳喆談到文化差異時舉例說,“像我們和一箇中國團隊解釋金箍棒,大家都知道金箍棒是什麼。和國外團隊合作,就得從頭給他解釋,可能還要扯一會兒《西遊記》和孫悟空這個角色。也就是說,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闡述背景,然後再談要達到的效果是什麼,花在溝通上面的時間難免會多一些。”
在中外合作中,不僅外方不理解中方,中方也不理解外方。我所在的企業有很多次外方的高層來中國,很想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把公司的最新策略解釋給大家,也想聽聽員工看法。但他講完,輪到中國同事發言的時候,卻發現大傢什麼都不說。西方人直來直去,沒人發表看法他就以爲中國團隊對此接受了,但是後來發現並不是,中國的團隊不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的想法還比他的更有建設性甚至更激進。
有一次,一個意大利經理向我抱怨,說爲什麼你們這麼好的想法,但是卻從不主動說出來。我跟他說中國有句老話叫“人怕出名豬怕壯”,還有種說法是“槍打出頭鳥”,所以在中國的文化裡是沒有人第一時間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的,這對從小到大被鼓勵說出自己的想法的他來說,太難理解了。這就是爲什麼他說在開會的時候,總感覺像是對着一堵牆說話,一堵人牆!後來,他不得不改變開會的習慣,從讓大家自願發言,改成每個人必須說出自己的想法。當然,這對中國同事來說也是慢慢才習慣,後來大家也發現說出自己的想法一起討論也沒有那麼可怕。
對製造業來說,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僅是溝通成本提高,也有眼前質量問題。多年前,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裡也拍到過,美方人員認爲一些工作是重複性的、辛苦的,覺得中國工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太“傻”,也無法照做,這就導致同樣的流程工序,但美國工廠的產品良率在一段時間裡就是上不去。
想縫合文化的差異,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加上時間沉澱,才能縮小間距,絕非一朝一夕。這個估計餃子的團隊短期無法做到,換誰都沒轍。
三,中國製造的能力升級
《哪吒》電影取得成功,其中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中國動畫團隊的集體成功。在《哪吒2》的結尾字幕上,出現了上百家國內動畫製作相關公司。參與過創作的團隊說,過去五年時間,光是爲《哪吒2》工作過的國內動畫人員就超過了四千人。一種說法是,國內大部分的優秀動畫人才,都爲這部影片奉獻過。餃子導演說,“在這個(製造)過程中,以前有一些畏懼感,不敢走上這條道路,但最後發現自己還是有這種潛力。先設定自己完不成的目標,再讓自己去完成,踮着腳觸碰到了那個高度,大家的信心就都打開了。”
用本土的團隊打造世界級的產品,這樣的故事,我身邊多到不勝枚舉。但是《哪吒》的成功有兩個不同:第一:故事的核心,人物塑造,和表達的內容,是原創的。第二,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導演和製片團隊整合上百家公司製作的能力。不要小瞧這點,這是一種升級的能力,這是觀衆不覺得成片零散的核心原因。
在製造業中,現在很多產品的零部件都可以外包了,一個工廠,甚至可以號稱連一個倉庫都沒有,自己只專心產品的設計和整合。一個德國著名的汽車廠工程師就對我說過,現在的一部汽車,基本已經沒有什麼車廠自己製造的東西了。作爲一個整車廠,持續保持品牌影響力,爲了表現品牌打造整車設計能力和整合能力,現在是最關鍵的。
這是爲什麼,我和很多製造業同行都覺得《哪吒》的成功不僅是憑藉幹勁的一次中國製造,而是說明在動畫工業裡,中國團隊駕馭劇本、音樂、美術和技術的能力已經到了一個高度。用個可能不恰當的比喻,以前我們會一種樂器,現在已經能當一個樂團的指揮了。在一個都是優秀樂手的樂團,指揮的功力才更能體現出來。
四,現在我們向國外學習什麼
當然電影成功的背後,不僅是多年的付出和努力,也是因爲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有采訪問餃子喜歡哪些電影,餃子一口氣說出上海電影製片廠全系列、宮崎駿全系列、大友克洋全系列、迪士尼皮克撒全系列、以及周星馳、卡梅隆、斯皮爾伯格這些導演的作品。
在採訪的最後,餃子說在死磕作品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國外的強大,先進的工業流程和技術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在一個學習的階段,現在“差距肯定是縮小了但是還存在”。我很高興看到他沒有沉迷在成功的喜悅中,而是說出這樣清醒的認識。
中國製造,同樣是在引進外部,發展內部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升級才走到了今天。
我曾經的一個同事,幾年前決心自己創業,做生命科學檢測。他用兩三年時間,不斷吸收客戶反饋,做出了可以和國際品牌競爭的產品,在市場上站住了腳。我週末給他打電話,他沒接,回微信說還在上課讀書。課間他回我電話,我調侃他已經功成名就,經濟自由,還學習什麼。他卻認真地說他要學的太多了,他舉例說他多少次拆開過對標的樣機,那種感覺就是,“哇,眼前能一亮!”一些國際品牌產品不僅外表有質感,內部也井井有條,給未來的設計改造留出空間,還有環保因素考慮,這是他在國內產品中不常見到的。
他還說,海外大企業,尤其是成熟企業的前瞻性,是另一個需要學習和關注的重點。我的這個前同事因爲每天忙着應付客戶的需求,總感到沒時間去想太長遠的東西。但近期發生了一個併購案例,讓他下定決心不能總是低頭看路,要時刻看着遠方。案子是一個同行業海外的大廠,收購了一個瑞典企業。從被收購的企業披露的信息來看,瑞典人在檢測方案的高通量、低體積、靈敏度和靶向性上都給這個行業技術帶來了一個質的飛躍。“我們擡頭才發現,人家又一次站在了一個新的起跑線上”。這倒過來逼着他在開拓市場的同時,更加關注海外動向,因爲“被甩開的感覺太難受了!”
從我的角度看,《哪吒》的成功不僅對國內動畫和電影行業是一個強心針,對製造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可以借鑑的好案例。說到底,中國製造更進一步,要花錢,通過投入和推廣增加更多人對其認識;要花時間,打通文化差距;要花幹勁,能死磕出結果;也要花腦子升級學習,才能超越。中國製造先跟隨再超越,從世界工廠變成智能製造,已經很難完全回到閉門造車的時代。在當今的世界,各種變幻的情況下,不斷走出去,把目光投向遠方,把研發、設計、理念放在前線碰撞,才能面對這個機會和挑戰並存的時代。
【作者系五百強企業集團科技部智能製造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