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週年特別報道|一場與歷史的對話……《開國大典》4K修復版背後的故事

1989年

電影《開國大典》橫空出世

作爲新中國成立40週年的獻禮片

掀起全國觀影熱潮

創下1.7億票房

成爲銘刻在時光中的經典

時隔35年

以現代科技修復的4K修復版本

將作爲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的獻禮片

重登大銀幕

再次與觀衆見面

以光影開啓一場與歷史的對話

長影集團出品的電影《開國大典》由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古月、孫飛虎等主演。以全景式畫卷視角,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取得三大戰役勝利開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的歷史過程。電影還集結了138位歷史人物,影片中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宋慶齡等人都被觀衆評價是對歷史人物的高度還原。

(李前寬、肖桂雲導演資料圖)

2007年,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啓動“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在國內率先開始修復老電影的工作。爲了更好地還原《開國大典》的畫質,同時也爲了把這部影片從膠片轉爲數字化保存,《開國大典》成爲長影第一批4K修復的經典影片。

4K修復是將傳統膠片電影轉製成4k指標的數字化版本,再通過AI修復和人工精修技術使經典影像再次完整展現給大衆。

電影《開國大典》時長有171分鐘,24萬7千幀的畫面、1082個鏡頭,幾乎是兩部電影的工作量,修復工作是個巨大挑戰。

老電影的4K修復主要分爲兩大部分:物理修復和數字修復。修復師們首先要對電影膠片進行物理清潔,之後通過膠片掃描儀對膠片進行膠轉數處理,再進入到4K修復環節。在4K修復環節中,修復師會對膠片存在的髒點、劃痕、黴斑、抖動、撕裂等問題進行4K修復,之後進入到畫面調色,最終輸出4K分辨率、HFR60格/秒高幀率、HDR高動態範圍的畫面鏡頭。

《開國大典》原片有三個版本,一個是翻正片,另一個是翻底片,還有一個拷貝。最初修復團隊打算用翻底片去做修復,因爲是翻底片不能放映,所以損壞少,修復比較容易。但把三個版本進行數字化掃描後發現,只有拷貝的畫面質量最好,顏色、通透度也最飽滿,但同時拷貝版本瑕疵也最多,工作量要翻倍。但爲了保證畫面的質量,最後還是用拷貝來做4K修復。

該片的修復凝結了百餘位修復師長達半年之久的努力,總共修復了1082個鏡頭,包括大量戰爭特效鏡頭。影片中的聲音幾乎全部進行了重新錄製和混音。本着“整舊如舊”的原則,經過現代高科技修復的《開國大典》將以4K分辨率、HFR60格/秒高幀率、HDR 高動態範圍、4K DCI調色、5.1環繞聲的全新版本重登大銀幕,最終的版本無髒點、無劃痕、無抖動、無閃爍,帶給觀衆更震撼、更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長影文傳公司副總經理王冬說,電影的修復最難的還不是技術,最難的是還原導演當時拍攝電影時的意圖,主創創作時的狀態,對電影的經典人物、橋段,尤其是像《開國大典》這樣的電影,那些振奮人心的東西,都要100%還原。這樣就要求修復團隊技術過硬之外,還需要對電影藝術有所掌握。

作爲新中國電影的搖籃,擁有無數經典老電影的長影也擔起了搶救、保護電影的職責。從《開國大典》開始,長影啓動了老電影修復工程,本着“尊重經典,重現經典,致敬經典”的宗旨,整合社會優勢技術資源,對長影老電影、科教片、動畫片等各種影像資料逐一進行修復。每屆長春電影節長影都會拿出自己部分修復成果,《董存瑞》《上甘嶺》《英雄兒女》《祖國的花朵》等片修復版本都曾經上映。

今年電影節還上映了修復版的電影《趙一曼》。目前長影有自己的修復團隊,培養了大量數字化還原技術人才,成爲全國電影修復的一支中堅力量。

通過電影人的匠心修復

重新登上銀幕的《開國大典》令人震撼

這些經典影片

凝聚着時代精神

和長影人的紅色藝術創作基因

在幾代觀衆心目中

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

這些光影記憶讓紅色基因

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殷維

攝製 明鑫睿

部分素材來源 長影集團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王偉光   審校:張楠

主編:曲翱    監製:陳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