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創優品葉國富,在質疑聲中狂奔

曾有人問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您的投資標準和哲學是什麼?

葉國富面露難色:“我不是個投資人,沒有什麼投資標準,只是想做好名創優品這個產品。”

最近葉國富卻豪擲62.7億元收購永輝超市29.4%的股權,外界直呼“看不懂”。坊間傳聞葉國富在朋友圈迴應:“大家都看不懂就對了,如果看得懂我就錯了”。

批評和質疑如潮水般涌來,這並不是葉國富第一次面對這種情況。翻看過往的報道可以發現,無論是名創優品創立,還是上市,抑或是出海之際,外界都是一片冷嘲熱諷。

葉國富一邊被罵,一邊帶領名創優品蹚出了一條路。怎麼做到的?

作者 | 阿空

編輯|浩然

本文爲商隱社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後臺

2013年11月,名創優品第一家店在廣州花都開業,這裡靠近廣州火車北站,每天運送十幾萬旅客。

“然而很多人看不上,說名創優品模式活不過三個月。三個月之後,又有人說存活不超過一年,做了一年的時候,又出現活不過三年的質疑。”葉國富在一次演講中提及。

衆人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2009年以來“雙11”的火爆,讓線上零售勢必要超過線下的言論甚囂塵上。

從2011年起,線下關店風潮席捲各地:東方家園等家居賣場連續倒閉;2013年麥德龍的萬得城黯然退出中國,外資商超關店達18家。實體店鋪租金以每年12%的速度下滑。

2012年,馬雲與王健林在央視打賭:到2020年,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達到50%,王健林給馬雲奉上1個億,反之,馬雲給王健林1個億。

四年後,就在大家早已將此淡忘之際,葉國富隔空喊話馬雲:“你認輸的話,可以幫你還1個億。”

葉國富包下報紙整版頭條叫板馬雲(圖源網絡)

此後葉國富就跟馬雲槓上了。

馬雲倡導新零售,葉國富說:“新零售如果是馬雲說的線上+線下的話,是一個巨大的坑,千萬別跳那個坑。”

馬雲收購大潤發,葉國富說:“我想馬雲非常後悔,大潤發現在已經沒有價值了。”

葉國富由此被送外號“葉大炮”,外界普遍認爲他在碰瓷、蹭熱度、博眼球。

但當我們站在2024年這個節點回望,事實證明葉國富是對的:

2023年電商零售額只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7.6%,並沒有做到跟線下平分秋色;前兩天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停牌,2024財年鉅虧16億元,關閉了20家大賣場;阿里新零售十年夢醒,今年正在剝離相關業務。

人們不禁會問:葉國富何許人也?

這位湖北十堰人,自小家境貧困,由於交不起學費,都沒有拿到中專畢業證。他於是南下廣東進廠打工,第一次創業開陶瓷店,一年虧了幾十萬。第二次創業,葉國富在佛山百花商場一個過道拐彎處,跟妻子合夥開了一家化妝品小店。

店鋪只有15平方米,小得可憐,不適合商品的陳列展示,儘管租金便宜,但始終無人問津,恰好給了葉國富“可乘之機”。

不少人嘲諷他說:擺兩張桌子都挪不開,冤大頭。

葉國富不信邪,靠“免費化妝”的策略,造就了可觀的客流量。不到一年,他在同一商場的其他樓層相繼開了3家化妝品店,2003年這4家店鋪淨賺40多萬。

2004年,葉國富偶然得知,小飾品店每日流水四五千,比自己的化妝品店高兩倍不止。一年後,他成立了“哎呀呀”,主打小飾品十元店,產品便宜的一兩塊,貴的也不過二三十塊。

此後,他積極籌備加盟,在百度買斷廣告,斥巨資請明星代言,只用5年時間,就開了3000多家門店。據報道,“哎呀呀”年度零售額曾達到5.6億元。

好景不長。電商的衝擊洶涌而至,實體店經營越發艱難,只針對年輕女性羣體的哎呀呀小飾品也面臨轉型困境。

一籌莫展的葉國富頻繁前往美國、丹麥、日本、韓國等零售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實地考察學習。

他發現,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實體零售店並沒有受到電商很大的衝擊。尤其是日本生活家居類商店盛行,價格多在100日元到500日元之間,相當於人民幣十幾二十塊錢,東西都非常好,購買人羣老少咸宜,而且大多是中國生產的。

隨着調研的深入,他意識到,日本人沒有線上線下的概念,實體店不僅爲消費者提供性價比超高的產品,而且服務和環境都很好,比網購更方便。

國內實體店倒閉純粹是因爲太過暴利,商場一件成本僅幾十塊的襯衫賣成百上千,西裝能過萬,售後服務也不能保障,才把消費者逼到了線上。

葉國富認爲未來一定是一個精品低價的時代。但爲什麼中國製造已經達到了國際水準,中國品牌卻仍然做不到“精品低價”?

這也許是實體零售的死線。看到機會的葉國富順勢就把這種既好又便宜的模式搬回國內,創立了名創優品。

名創優品首店開業當天,店裡擠滿了來看熱鬧的客人,葉國富信心滿滿,但現實卻給他潑了盆冷水:一整天下來,銷售額只有兩萬塊,是預估的三分之一。

很快,他發現了問題所在。中國人信奉“一分價格一分貨”“便宜沒好貨”,像名創優品這樣店鋪裝修考究、產品包裝精美的牌子,卻標着十塊、二十塊的價格,讓顧客很難相信商品的質量。

葉國富心裡十分着急,最後決定拿出1億元測試市場,摸清名創優品更受哪一類消費者歡迎。

於是,名創優品分別在工業園附近的小型商業街開了第二、三家店,在廣州一流的購物中心中華廣場第四家店。

在葉國富的設想中,名創優品針對中低端消費者,小商業街的銷量應該會高於購物中心,但現實恰好相反。前三家開在二三流商業街的店接連倒閉,第四家購物中心店一夜爆火,高峰時一天能賣10萬元。

事實證明,中高端顧客更容易接受名創優品販賣的優質低價的生活方式。此後,名創優品選址都定在大型購物中心和最火的商業街,且店面租金是整條街最貴的。

當然選址只是一方面,在葉國富看來,企業發展得怎麼樣,全看一把手在產品中下的功夫到不到位。

企業做大之後,創始人就開始講戰略和管理,而忽略了產品。其實產品是企業的第一戰略,不要爲了戰略而戰略,爲了營銷而營銷,爲了定位而定位,把產品做好了,企業戰略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具體到名創優品,以產品爲中心就是要提供極高性價比,持續有競爭力的產品。葉國富將其總結爲“三高”:高顏值、高品質、高效率。

葉國富講名創優品模式

他認爲,每個企業家都要做藝術家,要懂美學,追求系列感、簡約風、時尚感的設計,給產品增添附加值,讓價值超過價格,而不是一味卷低價。

高品質的關鍵就是要找對供應商,葉國富給出了一套頗具實操性的口號:一把手、用錢砸、下大單、給現金。

具體而言就是要慎重選擇每一個品類數一數二的供應商,供應商不對,產品永遠不對。產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永遠被列入黑名單。要與工廠建立超越買賣的關係,參股優質供應商。不要給工廠賬期,要及時支付,否則隱形成本會轉嫁到產品上。

最關鍵的是高效率。當所有人都將實體店的沒落歸結爲電商崛起時,葉國富卻堅信:“今天不是線上和線下之爭,而是高效和低效之爭。我就是利用提高線下的效率,來倒逼傳統零售,甚至電商。”

提高效率首先要精選爆品。名創優品視蘋果和Costco爲導師。蘋果把一個桌子都擺不滿的產品賣到全世界,成爲全球最賺錢的公司。Costco則用3700個SKU、1.3萬美元的坪效,把10萬個SKU的沃爾瑪打得落花流水。

目前,名創優品可以爲消費者提供9700個可選的核心SKU產品組合,相較而言還不夠精簡。爲保證“高頻上新”,名創優品一直遵循“711原則”,即每7天從1萬個產品方案中推出約100個新SKU。

其次要縮短渠道。以前實體店鋪層層代理路徑太長,影響了週轉效率。名創優品在全國“東、南、西、北、中”各區域都搭建了和工廠的共享倉庫,不僅能夠保障24小時內產品從工廠直達門店,還能直接過濾掉中間商,縮短價格成本。

此外,名創優品搭建了全鏈路的數字化運營體系,涵蓋門店管理、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供應鏈管理、線上質量控制系統、庫存補貨等服務。這些能夠讓名創優品的產品得以迅速面市。

做好這一套產品組合拳之後,大家對於名創優品“便宜沒好貨”的偏見不攻自破。

名創優品生意爆火的同時,爭議紛至沓來:標誌模仿優衣庫,名稱模仿無印良品,被戲稱“能山寨,絕不原創。唯一原創的,只有價格”。

名創優品靠低價在下沉市場如魚得水,2020年帶着4200多家店、190億GMV,成爲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線下實體零售企業,上市當天市值突破400億。

“三高”之外,名創優品模式還有“三低”:“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

爲了從源頭解決成本問題,名創優品堅持定製化、規模直採,杜絕中間商賺差價。而且每次下單都以“萬件”計,有足夠的議價權。

名創優品約80%的商品通過中國工廠直採而來,剩餘則來自海外直採,並簽有排他協議。這種“買斷式”採購方式,避免了競爭。

同時,這些商品由名創優品掌握着設計核心力,除食品外全部採用MINISO的自有品牌,進一步有效控制成本。

在毛利方面,名創優品2023全年毛利率高達41.2%。而葉國富推崇的Costco原則上所有商品只賺取1-14%的毛利,如果超過14%,必須上報給董事長簽字審批。

“最便宜”是Costco最大的吸引力。百貨類商品會比市場平均價格便宜30%至60%,食品類至少也有10%至20%的價差。如果比別家貴,第二年就沒人續會員費了。

相較而言,名創優品在毛利率這塊仍然不夠剋制,價格方面也不再只滿足於10元店的定位。10塊錢能買到的商品越來越少,商品陸續開始漲價。

名創優品上市後股價遭遇過連年下跌。爲了應對退市風險,在美股總市值僅剩21億美元之際,名創優品採取“雙重主要上市”策略,2022年登陸港交所,卻被質疑做空,市值一下蒸發了40億元。

與此同時,其在國內的線下門店收入下滑,從2021年的250萬元下降到2022年的190萬元,整體交易單量從1.54億單下降到1.2億單。

2017年,葉國富豪言壯語定下“百國千億萬店”戰略計劃,將在2019年進駐100個國家,開設10000家門店,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億。

這一目標沒有實現,葉國富又將期限調爲2022年。這一年名創優品擁有門店5440家,營收100.9億元,遠沒有實現葉國富的宏願。

當時很多人都認爲“‘最牛十元店’的低價策略正在失靈”。

就在衆人都認爲名創優品模式失靈之時,海外卻傳出了好消息:2022年第四季度,名創優品實現總營收24.9億元。其中,海外收入貢獻佔比高達40%,達到9.9億元。從此至今,名創優品海外年均收入貢獻均超過30%。

在沒有任何中國零售實體店出海成功先例的前提下,2015年名創優品海外的第一家門店開在了新加坡的核心商圈。葉國富坦言,這是一次“沒有想得很清楚的嘗試”,晚兩年可能會更好。

在國內強大的供應鏈支撐下,名創優品將國內模式照搬到海外,目前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了2753家海外門店,被稱爲“出海之王”。

名創優品美國時代廣場店

最值得稱道的莫過於時代廣場店。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稱,年均人流量逾5億次,是全球最具潮流感的地標。

2023年5月20日,名創優品全球旗艦店在這裡開業,成爲首個入駐紐約時代廣場的中國品牌。當天門店銷售額突破55萬元人民幣,創下全球門店的單日銷售新高。

葉國富難掩自豪之情,“我們是那條街唯一一箇中國品牌,亞洲品牌都很少,絕大部分是歐美品牌。時代廣場店以後,全球所有的店鋪我們閉着眼睛開,我們從來不懼怕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今年,名創優品又在法國上演了同樣的橋段。6月22日,巴黎奧運會開幕前,名創優品法國香榭麗舍旗艦店開業,不僅跟LV旗艦店做了鄰居,且距離凱旋門僅數步之遙,成爲首個入駐巴黎香街的中國品牌,再次刷新了開業首日銷售額紀錄。

老外爲什麼愛買名創優品?除了便宜,還有超級IP的加持。

名創優品手握全球80多個知名版權方,這些年來與三麗鷗、漫威、芭比、Chiikawa、寶可夢、迪士尼、玉桂狗等的聯名都比較成功。今年上半年,名創優品聯名系列產品銷售佔比超30%。

在聯名的帶動下,名創優品海外轉身成爲一家潮玩店,不僅取得了更高的銷量,還拿到了更多利潤,在今年上半年迎來開店最快的半年。

勢頭一片大好之際,名創優品卻突然宣佈投資虧損的永輝超市,葉國富再次讓人瞠目結舌。

葉國富的起因動念,源於今年7月30號逛了鄭州胖東來改造的永輝超市,他下午四點到,坐了一晚上,看着人來人往,發了條朋友圈:“胖東來把人拉到了線下,又回到90年代的消費場景啊,太牛了。”

後來,他又去許昌考察胖東來,再回到鄭州已經是下午兩點,店內依舊人頭攢動。8月9日,葉國富又去看了第二家“胖東來版”永輝,那家和第一家也就相距500米左右,生意一樣很火。

調改後的永輝效果很明顯。葉國富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發現,永輝鄭州門店首日業績188萬,是調改前的14倍。日均客流量是調改前的5.3倍。

胖東來取代了Costco在葉國富心中的地位。他激動地說:“在走遍全球之後,更優秀的零售模式在中國,即胖東來模式,它是中國超市唯一的出路。我希望胖東來的模式能夠走出許昌,帶領中國零售業走進一個新天地。”並且他篤定,三家店調改成功,充分說明這個模式可以複製全國。

一個月後,葉國富就達成了中國零售近七年最大的一筆投資案,給了零售圈不小的震撼。

下屬或許並不意外。名創優品高管曾評價葉國富:“葉總就是種人,就算前面有很多不確定性,他都是先幹起來,然後再調整。”

當下,中國零售商超確實也到了需要改革的關頭。

不妨將時間拉回到1995年,這一年中國第一家家樂福在北京開業,次年,第一家沃爾瑪在深圳開業。這兩個當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將大賣場模式帶進中國,開啓了外資商超大航海的時代。

前家樂福高管回憶,這裡曾是中國零售人心目中的朝聖之地。在購物體驗只有農貿市場、國營商店的年代,家樂福過萬的SKU、開架自選的模式,衝擊着國人的神經。每天收市後,貨架都被掃空,一天的營收能有幾百萬元。

此後二十多年,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在外資商超的強勢衝擊下艱難求生。後來又遭遇電商,線下大賣場盛景不再,家樂福、沃爾瑪,永輝、大潤發、華潤萬家等知名企業的銷售額和門店數量均有所下滑。今年上半年至少關閉了131家商超門店。

北京第一家家樂福已停業

眼下,中國零售商超正面臨生死存亡的艱難局面,必須探索出一條生路。

葉國富一直以來在零售領域的實踐證明,衆人信奉的,未必是對的。線下可以比線上效率更高,中國本土零售也可以在海外賣爆,人們並不是不愛逛線下店了,只是需要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葉國富出身草莽,在零售行業摸爬滾打了20年,有着樸素的生存智慧。當然他並不總是對的,也有他自身的侷限性,對逐利不夠剋制,他所認爲的胖東來模式是中國商超自救的唯一解也有待時間驗證。

只是在這個階段,國內零售行業需要這樣一位敢想敢幹的行動派,哪怕錯了也可以及時調整,重新向前。

參考資料:

1、混沌學園《葉國富:從零售爲王到產品爲王》

2、 AI藍媒匯《這一次,葉國富徹底打敗了馬雲?》

3、商界《名創優品真相》

4、名創優品《葉國富:致敬Costco!》

歡迎與作者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