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質疑準司法院長蔡秋明適任性 3聲明批:對未來溝通埋下隱憂
▲民團質疑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右2)適任性。(圖/記者崔至雲攝)
記者詹詠淇/臺北報導
立法院明日將舉行全院委員會,審查大法官7位被提名人。不過,「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今(8日)發佈3點聲明,質疑被提名爲司法院長的蔡秋明適任性。聯盟強調,自提名公佈後,民間團體、社會各界不乏對蔡秋明的公開提問,但直至司法院長進行詢答程序的前夕仍未迴應,將對未來司法院與法官羣體、社會各界的溝通埋下隱憂。
「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由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民憲政推動聯盟、臺北律師公會、臺灣人權促進會、臺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臺灣冤獄平反協會、臺灣勞工陣線協會、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和臺灣永社組成。
聯盟今日以「蔡秋明的不語 將影響作爲司法院長的適任性」爲題,發佈聲明表示,今年3月21日,總統府公佈7位大法官被提名人:蔡秋明、蘇素娥、詹鎮榮、林麗瑩、蕭文生、陳慈陽、鄭純惠。其中,蔡秋明併爲司法院院長被提名人。
聯盟指出,自提名公佈後,民間團體、社會各界不乏對蔡秋明被提人公開提問,民間司改會亦於6月2日就「檢改經歷、修法立場、司改願景」希望被提名人說明釋疑。然而直至對司法院長進行詢答程序的前夕,蔡秋明被提名人仍未予回覆。
首先是「司法院長人選,應具願誠懇對話的態度,並具推動司法改革的決心」部分,聲明指出,鑑於大法官所做判決將對全體國民產生重大、深遠影響,本聯盟向來認爲大法官被提名人應具備良好「品德操守」、「憲政人權理念」、「學識與專業」。
該聲明提到,大法官被提名人併爲「司法院院長」被提名人時,對於司法機關的掌理以及司法改革的方向,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本聯盟認爲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宜符合以下標準與特質:
第一,對臺灣民主運動或司法(檢察)改革,曾有重要貢獻、參與經歷或發聲。第二,對人民在司法中遭遇的困境有深刻的體會與認識,能認真誠懇與民衆對話,蒐集人民對司法的意見,以達到擴大參與的目標。第三,願意積極透過公共論壇與公衆、民間團體、其他機關積極對話,透過公開透明的方式凝聚改革共識,且具有決心與能力推進重大改革。
其次爲「蔡秋明未迴應民間團體提問,本聯盟無從得知蔡秋明的適任性」,聲明寫到,由於蔡秋明被提名人時至今日,對民間團體的公開提問,仍未正式迴應。本聯盟無從探知,蔡秋明被提名人對於憲政理念是否有所堅持?對於人權理念是否關懷?是否曾參與或關心司法(檢察)改革?對於司法院、法務部修法的不同意見,有何傾向?是否願意與公衆進行對話?是否具有推動司法改革的決心?
除此之外,聲明指出,蔡秋明的檢方經歷也令「檢察官出身是否適任司法院長」的議題,在7月3日公聽會成爲焦點,併爲公民社會所關切。檢方出身的背景並不意謂着當然不適任司法院院長;然而,被提名人倘對各界所提出的疑問未合理釋疑,將對未來司法院與法官羣體、社會各界的溝通埋下隱憂,很難說是適任的院長人選。
聲明認爲,上列滿腹問題,恐怕並非本聯盟各團體杞人憂天:一個未來可能擔任司法院長的人選,對於諸多重大議題的態度不明,使得外界無從檢驗想法或是獲得改革承諾,無疑也影響着其是否適任。我們認爲,作爲領導未來8年司法改革的首長,面對公民社會的提問,被提名人蔡秋明沒有緘默不語的權利。
最後是「蔡秋明應於明日立法院詢答,迴應各界疑慮」,聲明指出,明日立法院正式的詢答程序,正是能夠公開回復、釋疑的最後機會。鄭重呼籲,蔡秋明應儘速迴應各界提問及疑慮。同時,就聯盟3月28日提出的15問,也期待各大法官被提名人的回覆。未充分審查被提名人的適任性,聯盟敬請各黨立委,可參考聯盟提出的共同提問及院長提問,進行詢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