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官出任司法院長遭質疑 蔡秋明:國際社會不乏其例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上午審查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記者林澔一/攝影
總統府今年3月公佈7位大法官被提名人,其中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的檢察官背景遭受質疑。蔡秋明今天表示,自己的確思考過這個問題,檢察官與法官受到的基礎訓練完全相同,因此檢察官擔任大法官或司法院長,其實在國際社會也不乏其例。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今天審查蔡秋明人事案,蔡秋明在進行口頭報告時表示,中華民國可以也必須是一個法治國,最近有媒體發出一封公開信,建議他以法治守護民權,「我很認同」。臺灣今天的民主自由,得益於法治者甚多,大家既要以法治守護人權,也要藉法治鞏固民主、用法治保護家園,憑法治安身立命。
針對檢察官背景成爲法界爭論焦點,蔡秋明透露,他也曾經作了一些思考,我國檢察官與法官所受的基礎訓練內容完全相同,雖然因爲司法官學院結訓前那一瞬間的決定,自此在司法體系中扮演與法官不同的角色,但是自己擔任司法官工作以來,「司法獨立、公平審判、中立執法,這些應該堅守的態度與價值,從來不曾改變。」
蔡秋明指出,檢察官擔任大法官或司法院長,其實在國際社會不乏其例,例如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院長赤根智子(あかねともこAkane Tomoko)就是一位日本檢察官,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艾蕾娜·凱根(Elena Kagan)被任命前也是一位司法部檢察官,而臺灣也有檢察官出身的大法官,持續在爲我國憲政法制付出努力。
蔡秋明細數,他曾經在地方、高等、最高檢察署擔任過檢察官,分別對應過各級法院的法官,過去也調任至法務部及行政院辦事,並且在法務部擔任國際及兩岸法律司長達4年之久,因此具有相當的行政主管歷練,理應更能夠全面理解審、檢、辯在不同角色的定位與界限,同時也更能促進不同法律人之間的理解與對話。
談及未來司法願景與改革方向,蔡秋明表示,目前臺灣的司法困境在於工作負荷沈重、人民信賴不足,解決過勞問題將是未來任職的重要目標,努力方向包括增加法官助理和書記官員額,同時期盼司法預算與人力補充提高到合理水準。由於民衆接觸司法資訊的管道漸趨多元,未來也能考慮逐步精簡訴訟程序。
至於在提升人民司法信賴的部分,蔡秋明則認爲,最好的方法是儘量讓民衆接近司法,甚至直接參與審判工作,包括推動一定刑度以下的國民參審案件、裁判書類的製作必須極簡化,而針對民衆不滿意量刑不當、重罪輕判,未來也將盡快建立一套務實可行、可以預測而有法律依據的量刑基準,消除外界對量刑不公的觀感。
「我們不是沒有看見社會上對司法的不信任,也不是不理解對憲法審判可能受到干預的焦慮」,蔡秋明強調,司法院一定能站穩腳步、公開透明、獨立審判及獲得肯定,自己願意傾盡全力守護人民權利、穩健民主發展;引領司法改革、解決司法過勞;堅持獨立審判、促進機關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