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痛點優化民企投融資環境

日前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設有“投資融資促進”專章,爲促進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優化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是促進我國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我國在優化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較爲突出的制度性突破是在2023年啓動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並在浙江和廣東等省份先行試點相關條例,今年通過該法並開始施行。同時,最高人民法院設立知識產權法庭,服務於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知識產權保護,以司法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各地政府和金融機構也陸續推出促進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的優化舉措。2021年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內設創新層和基礎層,主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截至今年1月份,北交所上市公司263家,超八成爲中小企業,近九成爲民企。同年,深圳推出“首貸戶”培育機制,已惠及超過40萬首貸戶。資本市場的註冊制改革極大縮短了科創板和創業板IPO審覈週期,推動民營企業上市融資。供應鏈金融、銀行間市場的“科創票據”等金融工具創新,已幫助成千上萬民企獲得融資。浙江省的“貸款碼”、廣東省的採購預付款保函替代保證金,以及重慶市的商業價值信用貸款等爲民企降低貸款門檻,緩解融資難題。

在優化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制度性障礙仍未徹底破除,隱性壁壘仍頑固存在,產權保護的執行仍然不足,制約民營科技企業的融資能力;金融服務適配性不夠,針對輕資產科技企業的信貸產品創新滯後,供應鏈金融覆蓋面小,大量中小民企仍被排除在覈心企業信用鏈條外,風險定價機制失靈;等等。未來,需瞄準痛點,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

政府層面,應加強制度保障、市場引導和金融支持。根據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和融資支持等核心條款,支持民企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並依法享受國家支持政策。建立企業維權快速通道,動態調整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切實把法治保障和破除隱性壁壘落到實處。實行差異化信貸政策和政策性擔保擴容,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如推動“新三板—北交所—創業板”轉板機制和鼓勵企業併購重組等。通過數字化賦能民企信用體系,如建設全國統一企業徵信平臺,整合稅務、社保和海關等數據,推廣“以信換貸”“數據貸”模式,以破解輕資產企業的融資難題。

企業層面,應提升融資能力和治理水平。優化資產結構與融資策略,如通過多種方式盤活專利、商標和數據資產等無形存量資產質量和質押融資效應,提高再投資能力。主動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上市或發行債券直接融資。探索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等多元化創新融資渠道。加強產業鏈協同,通過應收賬款融資和訂單融資等方式,藉助大企業信用獲取低成本資金。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和建立數字化信用檔案等方式,提升融資效率。

投資者層面,應優化投資生態和風險管理。金融機構要提供適配民營企業的創新產品和服務,如基於研發投入和專利數量等非財務指標授信開發“科技貸”“人才貸”等專屬金融產品,並通過各種擔保方式,爲民營企業提供應收賬款、倉單、股權和知識產權等權利質押貸款。設立民企專項投資基金,鼓勵PE/VC投資成長型民企。增強資本市場投資者信心,如建立ESG投資標準以吸引長期資金,引導機構投資者增加對優質民企的持股比例。引入AI大數據分析,優化風險評估模型,加強信貸風控管理,減少銀行信貸對抵押物的依賴,以提高信用貸款佔比等。

(作者巫雲仙 系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