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跌跌不休”,千億乳業巨頭爲何集體“失速”?
從2024年尾到2025年初,中國乳業兩大巨頭蒙牛和伊利,罕見地同時遭遇業績"滑鐵盧"。
蒙牛2024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同比下滑10.1%,淨利潤更是暴跌97.8%,這是蒙牛自上市以來,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且幅度最大的一次,僅次於2016年的131.73%。
而伊利也同樣表現欠佳。
2024年上半年,伊利股份的營收同比下降9%,歸母淨利潤同比大幅下降。
截至2025年4月18日,其股價爲29.70元,較年初下跌約2.97%。而根據南方財富網的數據,伊利股份近期下跌1.26%,引發市場關注。
此外,4月17日,伊利股份發佈公告稱,董事朝魯因工作變動,辭去其在董事會及戰略委員會的職務。這一消息,也引發不少猜測。
奶業巨頭爲何如此乏力?
對於表現疲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國內原奶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跌,乳企庫存壓力陡增;另一方面則是消費市場疲軟,高端液態奶增長放緩。
此外,蒙牛此前高價收購的貝拉米奶粉未能打開市場,反而成爲業績"拖油瓶",而伊利的奶粉業務同樣增長乏力。兩大巨頭的核心業務液態奶,市場已接近飽和,新增長點遲遲未能突破,導致整體業績承壓。
天花板已現?人口危機+品類單一,困住乳業雙雄
蒙牛和伊利的困境,或許是行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所引發的結果。其中,最直接的挑戰,就是人口紅利消退。
隨着我國新生兒數量的連續下滑,市場也在不斷萎縮。數據顯示,2023年出生人口僅902萬,比2016年減少近一半。
這意味着嬰幼兒奶粉市場的規模將持續萎縮,而這一板塊曾是乳企利潤的重要來源。
對此,伊利在4月15日,啓動了總額爲16億元的生育補貼計劃,意在支持符合條件的家庭完成生育,計劃不僅提供物質補貼,還涵蓋孕期到孩子3歲的全週期服務。
但杯水車薪,短暫的計劃,不能抵擋人口降低,所帶來的巨大市場危機。
同樣,過於依賴液態奶這一傳統品類,也不是明智之舉。
蒙牛2023年財報顯示,液態奶收入佔比仍高達80%以上;伊利雖在酸奶、奶酪等品類有所佈局,但液態奶仍是絕對主力。
然而,如今,液態奶市場增速已降至個位數,甚至出現負增長。相比之下,新興品牌如簡愛、樂純等,通過差異化產品,來搶佔細分市場,而蒙牛、伊利卻因體量龐大、創新不足難以快速調整策略。
更嚴峻的是消費習慣的變化。年輕一代更傾向於植物奶、燕麥奶等替代品,傳統牛奶的消費頻次下降。如果蒙牛伊利無法快速適應這一趨勢,未來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
破局之路:乳企未來靠什麼"翻盤"?
面對增長瓶頸,蒙牛和伊利必須尋找新的市場突破口。銀髮經濟所帶來的萬億市場,或許是條不錯的路。
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2.8億,且老齡化速度加快。而針對老年人補鈣、降糖等需求,需要挖掘更適應老年人的高鈣、低脂、高蛋白乳製品,乳企可以嘗試在這一領域儘早佈局,或許能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除了產品適配人羣的調整外,產品的性價比、質價比,也要雙管齊下。
目前,正處於經濟下行週期中,消費者既要便宜又要品質,達成這一訴求,才更有望獲得青睞。
而蒙牛、伊利過去依賴高端化路線,推出了叫好的特侖蘇、金典等產品,但如今,面對消費者更看重實際價值的現狀,以及健康化、功能化、個性化的消費新趨勢,乳企需要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同時確保品質不縮水,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堅守住產品力,也要在場景和渠道上不斷創新。儘管傳統商超渠道增長乏力,但社區團購、即時零售,如美團買菜、盒馬等新渠道,依舊增長迅猛。乳企需加速佈局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網絡,同時結合不同消費場景,例如早餐、健身、加班等,推出適配產品,像便攜式高蛋白奶昔、睡前助眠牛奶等。
此外,下沉市場仍有巨大潛力。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的乳品滲透率仍較低,通過更靈活的渠道策略,來搶佔市場份額,也是不錯的選擇。
轉型迫在眉睫,"大象"能否轉身?
蒙牛和伊利的困境,折射出中國快消品行業的普遍挑戰。過去依靠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爲繼。傳統巨頭如何在存量市場中,尋找新增量?
未來的競爭,或許將更依賴精細化運營和創新力。
如果兩大巨頭能加速轉型、打破路徑依賴,仍有機會重回增長軌道;但如果繼續依賴老套路,則可能被更靈活的新銳品牌蠶食市場。
因爲,乳業江湖的洗牌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