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150%,負債1400億!香港千億巨頭集體“狂泄”?有人虧7200萬

引言:財富蒸發!還好李嘉誠跑得快,香港包租公生意大跳水,變“大冤種”了?

俗話說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就會出現籃子破了、雞蛋碎了的情況。

被稱爲資本魔術手的格雷厄姆,就因爲在1929年至1933年年間,趁着老美蕭條加碼抄底,結果僅僅過去不到2年,個人資產幾乎跌破70%,瀕臨破產。

把“香港變成李家的城”的李嘉誠,在上世紀80年底就開始預估香港地產的走勢,斷言未來的地產生意不好做了,直接掉頭轉向海外投資。

雖然有虧損但是靠着分散投資、及時止損的思路,李嘉誠還是那個李嘉誠,他依然站在金錢牌桌的主位上。

而這一次,沒有跑贏的香港包租公、包租婆們正在經歷一場房地產寒冬。有香港的網友更是在社交媒體上直言:

除了港式地產三大金剛的業績不堪入目之外,誰能想到有一天香港遊客的新打卡點會變成“執笠吉鋪一條街”(倒閉店鋪一條街)。

連被評爲“全球最貴街道”、當年每平米的租金超過三萬港元的銅鑼灣羅素街,鋪租下降到“剎都剎不住”,直降9成。

據港媒報道,現在只需要大約13萬,就能租到當初瑞士名錶品牌浪琴花費230萬的天價月租搶到的風水寶位。

而“房地產週期”帶來的變數不僅存在銅鑼灣,而是蔓延到了整個地區。

跌破150%,負債1400億!

香港千億巨頭集體“狂泄”?有人虧 7200 萬

雖然近日,很多媒體都在報道香港多間銀行下調港元最優惠利率,這一場近4年來的首次降息,將有望將地產樓價慢慢止跌回升。

但其實,下調利率的行爲恰好反映了,目前香港地產正在面臨一場的“地產行業週期”。

圖爲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面對港媒採訪的圖片

就在上個月,港媒報道了一則,關於香港中環一棟面積約300平米,位於11樓的甲級寫字樓單位出現震撼低價的消息。

要知道在1998年建成的香港中環中心,在2017年的時候,李嘉誠還曾放出過75%的業權,當時的均價還爲33萬/㎡的高價。

但到近日,位於該中心的一個單位卻正在經歷被腰斬出售。

據該消息的內容顯示,賣家是一位有着90年曆史的廠家,該單位是廠家在2019年以1.14億港的高價位買入的。

但是放售的時候,曾經試過掛牌6200萬港元,但是無人問津,最近才以比五年前的買價低了 63%的價格,以4200萬港元成交。

也就是說,5年虧損了近7200萬港元。

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中環中心的單位被低價出售的新鮮事兒了。

在今年6月,世茂集團的許世榮老闆就自降23%,以5.72億港元,均價爲2.3萬/㎡的“撈底價”出售 了其在31樓的單位。

在出售31樓單位的前一個月,還將曾經與內地、香港財團聯手和李嘉誠“q搶破頭”的中環中心63樓全層,以7.3億港元的超低價出售了,均價只有2.8萬/㎡。

想當年,這個面積約26234平方英寸(約爲2437平方米)的“筍盤”每平方米的售價大約在3.3萬港元,這個價格可以說是直接打了八五折了(下降15%)。

同一個地段,撇開面積和樓層位置不談,單從僅僅一個月就能從下降15%到下降23%來看,香港的樓市貌似仍然“止不住泄”。

而作爲香港地產“晴雨表”的三大金剛:長實集團、恆隆地產、新鴻基地產的業績也慘遭滑鐵盧了。

在2022年至2024年年間,以長實集團、恆隆地產爲首的8家港資房企的淨利潤從約420億港元下滑至近161億港元。

總營業收入也從約1438億港元跌至1033億港元。

李嘉誠的長實集團的物業銷售收入也同比下降近44%,物業收益只有不到19億港元,與去年相比,業績直接砍半。

由陳曾熙在1960年創立的恆隆地產,收入雖說同比增長了17%,歸於股東的淨利潤同比減少直接腰斬一半,再“摔倒”,下降了近56%。

這樣的“盛況”令恆隆地產行政總裁盧先生直言:“現下是保本保命的時候”。

除此之外,香港置地的淨虧損已擴大至8億美元(約56億人民幣)、九龍倉置的盈利直接坐上了過山車,跌破150%、新世界預計2024年的虧損高達200億港元(約181億人民幣)......

幾位香港地產金剛的業績同時“滑鐵盧”的場景,實屬難見。而這樣的行業週期也剛好地產巨頭第二代接班人趕上了。

但是無論是2018年李嘉誠從長實集團卸任由長子李澤鉅接棒、還是在今年1月迎來第三代掌門人陳文博的恆隆地產、亦或是經歷過“三子奪嫡”大戰最後由三子郭炳聯繼任的新鴻基地產。

這羣二代接班人的守業之路,比以往任何一屆都困難。

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每個行業都有周期,這些二代正好趕上了,也很正常,不揮霍的話,起碼也能保住這一代,繼續傳承下一代了。

老生常談一句,回顧起“港式地產”的發展,在那個時代,還真是抓住了沙就變成金子了。

但是面對時代的激流勇進,香港也迎來了一波“結業潮”。

不少百年老字號或是準備百年的商鋪品牌都倒閉了。旺角、灣仔、元朗這些地方更是成爲倒閉的重災區。

大洗牌!超36萬人次觀看

香港豪門集體“狂泄”,老字號也扛不住了

從漁村小港再到國際航運港口中心、最後變成金融中心的香港,不僅見識過港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見證了一代商業帝國扶搖直上。

這一次,他又開始見證一股新的“結業潮”。

在港民最愛的社交軟件Facebook(相當於內地的微信平臺)上,有一個名爲“全港店鋪店鋪執笠結業消息關注組”的羣組。

目前已經吸引了超36萬人的關注,成爲港式新晉網紅。

在這個羣組裡面,很多人自發的在羣裡上傳一些,已經倒閉或者說準備結業的門店圖片、視頻。

這些宣佈結業的店鋪還包括不少開了數十年的老店。

例如已經經營了70餘年的長髮面家,在今年也宣佈結業了,不少網友和街坊鄰居紛紛在結業的前一天進店打卡消費。

其中還包括賭王四太樑安琪、歌星薛凱琪、藝人佘詩曼等名人到店告別。

像這樣數十年老店也要宣佈結業的,還有擁有40多年曆史,曾獲得過米其林推薦,24小時營業的老店——華輝餐廳。

據說這家華輝餐廳的蘋果派非常出名,蘋果也絕對不要用普通的街邊貨,而是按照美國蛇果和富士蘋果的配比進行製作的。

獨特的口味曾吸引了不少食客的光顧,但如今也不得不宣佈結業。

連老字號的都頂不住了,更不用說下層的店鋪了,因爲和開頭提到的香港商鋪租金暴跌一樣,香港的零售業格局受經濟發展、地產週期的影響正在發生新一輪的蛻變。

因爲不只是小店鋪,“包租公”們也勒緊了褲腰帶生活。

出租率不超過90%,內地買家暴增5倍

豪門地產虧錢,香港包租公也涼?

在香港,地產“晴雨表”看三大金剛,租賃物業也有自己打的“晴雨表”。

因爲作爲在中環、尖沙咀等核心路段手握多處物業、手握香奈兒、愛馬仕、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門店租戶的包租公們也開始“撓腦袋”了。

以手握香港太古廣場、太古城中心、東薈城名店倉等物業組合的太古地產爲例,今年上半年,不僅零售額下跌,辦公樓物業組合的租金也下跌了。

截至6月份,出租率僅爲89%,剩下11%無人問津。

恆隆地產的租賃業務也有一定的下跌,中環一帶的辦公樓的租金進行主動下調之後,出租率也只有83%,導致整體收入下跌了14%。

九龍倉置業的海港城和時代廣場的出租率也仍然達不到90%,同時被重估減值後,兩家商業地標的估值分別下降了29億港元和13億港元。

看來,他們的腳步的確放慢了,但有句俗語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面對行業週期,放慢腳步重新覆盤對於發展而言,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撤辣”後,當在今年上半年,據《中原地產》統計的數據顯示,全港新樓盤中內地買家就高達6117宗,比以往爆增了4至5倍,創下29年裡新高的背景下。

就在這個月,廣州某樓盤卻出現了“香港客”組團前來買房的奇妙場景。

所以,一邊掃貨,一邊賣貨,起碼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帶動經濟了。

所以,面對混沌不清的市場,不管是吃瓜羣衆也好,投資者也好,要透過表象看本質,才能在波詭雲譎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不管是格雷厄姆因集中投資在1929年大蕭條期間遭受巨大損失,還是李嘉誠通過分散投資和及時止損保持了財富地位。

亦或是正在經歷寒冬,商鋪和寫字樓租金暴跌,部分投資者面臨嚴重虧損的市場行情、新一代接班人面臨比以往更困難的守業挑戰等。

其實都在反映一個時代的零售業格局變化,能熬過週期的,未來的發展還是前途無可限量的。大家覺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