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頭利潤齊跌,日系車爲何不賺錢了?

曾經“躺着賺錢”的日系車開始迎來陣痛。近期,日系車三巨頭相繼發佈的本財年一季度(2025年4月1日-6月30日)財報顯示,三家車企均面臨不同程度的利潤下滑問題。

作爲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本季度雖然銷量和營收均有增長,但卻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當季營業利潤同比下降11%至1.17萬億日元,淨利潤更是同比大降37%至8414億日元。

本田淨利潤腰斬,當季銷售淨額5.34萬億日元,同比減少1.2%;經營利潤2441.7億日元,同比減少49.6%;淨利潤1966.7億日元,同比減少50.2%。

日產的情況最爲糟糕,是日系三強中唯一出現虧損的車企。日產當季營收27069億日元,上年同期爲29984億日元;淨虧損1157億日元,上年同期淨利潤286億日元,同比由盈轉虧。

對於利潤下滑,日系三強均將矛頭指向美國的關稅措施。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佈對日本輸美商品徵收25%關稅(原爲2.5%)。雖然7月美日協議又將稅率降至15%,但這仍遠高於歷史平均水平,對汽車等大宗日本輸美商品造成重大打擊。

日本財務省公佈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4月至6月,受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影響,日本對美出口連續3個月同比下降,且降幅呈現擴大之勢。其中,6月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銳減,同比下降26.7%。

美國是豐田、本田、日產的核心市場之一,關稅對其業績影響明顯。豐田預計,美國關稅將導致財年營業利潤下降1.4萬億日元,其中4月至6月間減少4500億日元;本田則表示,美國關稅政策使其第一財季營業利潤減少約1250億日元。

將範圍擴大至日本七大汽車製造商,受美國政府的汽車關稅影響,他們預計2025財年(2025年4月-2026年3月)營業利潤合計將減少大約2.67萬億日元,規模相當於七家車企上財年營業利潤的三成多。

對於以海外市場爲主的日本車企來說,匯率的波動也對企業業績帶來重要影響。豐田稱,關稅政策和日元升值等利潤下行因素對公司的運營影響顯著,超過了產量增加等利潤增長因素的影響。豐田預計,日元匯率升值將導致豐田本財年利潤減少7250億日元。

除了關稅和匯率因素,日系三強在新能源領域動作遲緩且收效不明顯,在中國市場份額不斷受到擠壓,也造成了業績承壓。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日系車企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近年來,在中國市場新能源轉型的潮流下,日系車企固守燃油車基本盤,沒有第一時間跟上電動化和智能化趨勢,銷量不斷出現下滑。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7月日系汽車品牌在華零售份額爲12.9%,雖同比持平,但較巔峰期已經腰斬,而且品牌影響力和號召力也大打折扣。

今年上半年,本田和日產仍然延續着銷量下滑的頹勢。本田在中國市場累計銷量爲31.52萬輛,同比下滑24.2%;日產汽車在中國市場累計銷量爲27.96萬輛,同比下降約17.6%。

豐田則恢復增長,上半年在華銷量達83.77萬臺,同比增長6.8%,是近四年首次同比增長。其中,一汽豐田共銷售37.78萬臺汽車,同比增長16%;廣汽豐田的銷量則達到34.48萬臺,同比增長2.58%。

豐田對此解釋稱,得益於中國政府推出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刺激,豐田混合動力產品和新款純電車型鉑智3X的銷量迅猛增長。

爲了跟上轉型步伐,豐田還進一步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投資。豐田旗下豪華品牌雷克薩斯今年初宣佈在上海獨資設立純電動汽車及電池公司,成爲繼特斯拉之後,第二家在華獨資建廠的汽車品牌。

日產則通過一款純電車型N7在中國新能源市場扳回一城。今年4月,日產在華合資公司東風日產在推出自研首款純電車型N7,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累計交付已經破萬,6月和7月銷量均突破6000輛,顯示出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轉型領域的發展潛力。

本田上半年在華推出的東風本田S7 和廣汽本田P7兩款純電產品,市場反響並不佳。5月20日,本田宣佈,將調整純電動汽車戰略大幅縮減相關投資,原計劃到2030年度投資10萬億日元用於純電動汽車和軟件開發,將減少3成至7萬億日元。

在共性原因之外,日系三強業績下滑也有自身的複雜因素。如日產汽車自前任CEO戈恩離開後,遺留下產能、成本等諸多問題,去年底與本田汽車的合併重組告吹。業績壓力下,日產汽車公佈了一系列重組計劃,包括上萬人的裁員和產能削減。

值得注意的是,利潤下滑也並非只是日系車所面臨的困境,大衆、現代、通用等跨國巨頭最新財季的利潤都不同程度出現了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