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為何又開槓?4大關鍵問題一次看 川習其實各留後手
2019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大阪G20峰會進行場邊會晤。路透
中國大陸近日強化稀土出口管制,對談判中的美國來說無疑是震撼彈,引發美國總統川普大爲不滿,研擬對中加徵100%關稅。華盛頓郵報形容,美中猶如「準備離婚但仍同居」的怨偶,再次衝向雙方都不樂見的貿易戰。分析指出,北京此舉是談判前的策略施壓,雙方傾向先擺出強硬姿態,再透過威脅與最後通牒在談判爭取有利位置,事實上都已預留轉圜空間。
中國限制哪些材料、爲何重要?
中國擴大對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這些材料是製造晶片、電動車、風力機與軍事設備的關鍵成分。其實「稀土元素」並非那麼稀有,問題是開採困難,而目前最容易、成本最低的開採地仍在中國。
中國南方礦藏集中,掌握全球約7成稀土開採及約9成供應。其中的鏑(Dysprosium)對高科技產業尤爲重要。如果將科技產業比作烘焙業,鏑就像發粉,雖然用量極少,但對於驅動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軍事系統與晶片製造設備都不可或缺。
哪些企業恐受影響?
受影響範圍仍不明確,可能僅限稀土原料與磁體,也可能波及含稀土成分的零組件。分析認爲,這種模糊性讓中方保有操作空間。凱投宏觀指出,多數成品如筆電與手機影響有限,但馬達等介於原料與成品間的半成品或零組件可能超標。
另外,中國強調將嚴審用於晶片與AI研究的出口,此舉延續對美AI晶片龍頭輝達的壓制,也可能波及軍民兩用企業如波音。
中國的弱點、美國的籌碼?
美國同樣握有籌碼,因其掌握AI運算與高階工業產品,如噴射引擎所需的晶片技術。這些仍是北京未能掌握的領域。美國也正着手建立自有的稀土磁體供應鏈,但要建立能與中國匹敵的開採與加工體系,仍需數年時間。
美國同時仍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約佔中國出口的15%。
美中其實互留臺階?
雙方仍保留下臺階的機會。中國將新限制的生效時間延至12月1日;川普把報復措施的實施日期訂在11月1日,預留轉圜空間。
許多分析則指出,中國的新限制是貿易談判前的策略性施壓,但部分稀土出口管制可能將長期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