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其實是心臟出問題?中正大學攜手臺大醫揭「腦心連結」關鍵
健忘其實是心臟出問題?中正大學攜手臺大揭「腦心連結」關鍵。(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正大學心理系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攜手合作,針對近期備受矚目的「腦心連結」議題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發現,不只大腦疾病會造成記憶退化,心臟病也可能導致認知衰退,研究團隊指出,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大腦與心臟之間可能借由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而有緊密關聯,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Physiology & Behavior。
中正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最新研究發現,心臟迷走神經調節功能會影響認知功能。(中正大學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研究生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測驗示意圖。(中正大學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中正校方指出,該研究由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徐晏萱、翁嘉英、姜定宇及陳欣進,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復健部團隊醫師林卓逸進行合作,探討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記憶表現,和副交感神經調控能力之間的關係。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徐晏萱(由左至右)、心理學系主任兼教授姜定宇、心理學系教授翁嘉英共同發表研究成果。(中正大學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研究團隊在實驗中,藉由心率變異程度來觀察迷走神經對心臟的副交感調控,並且在一般研究中常見的靜息態心率變異以外,還同步追蹤認知活動期間的心率變異反應性,來反映副交感神經系統調控能力的靈活性。
透過電腦化的前瞻性記憶測試與心率變異測量,研究團隊發現,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前瞻性記憶表現較健康成人差,但是當副交感神經系統對心率的調控,能隨認知活動做適當的調節,患者就愈能記得要去做原本打算要做的事。
徐晏萱提到,這項研究特別探討一個人是否能在未來適當時機回想並完成先前計劃好的事,稱爲前瞻性記憶,這種認知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像是要轉達一個訊息、或者記得下午要赴約,但當這項功能嚴重退化時,有可能造成忘記服藥、甚至忘記關瓦斯爐火等嚴重的事件。
徐晏萱指出,研究發現,心率變異的反應性對冠心病患者的認知表現具有中介效果,不過研究也留下更多值得探討的議題,自主神經調控與認知表現之間有複雜的關係,且兩者的互動可能具有情境特定性。
這項研究不僅爲神經內臟整合模型提供了新的證據,也有機會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帶來新的治療契機,此研究已獲得國立中正大學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共同支持,並發表於 Physiology & Behavior 期刊。
研究團隊強調,未來將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並透過腦影像技術深入探討心臟迷走神經控制與大腦認知功能的關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