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能源戰博弈/美施壓投資天然氣管線 臺日韓各有難處

美國施壓臺、日、韓投資開發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計劃(LNG)。圖爲阿拉斯加的天然氣管線。圖/取自Alaska LNG官網

爲縮減貿易逆差,美國總統川普利用關稅施壓臺、日、韓採購美國天然氣,投資開發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計劃(LNG)。對亞洲國家來說,從阿拉斯加運輸雖較澳洲、中東及美國墨西哥沿岸來得更快更便宜,但成本過高、極端環境增加工程風險及環保等因素,讓該案極具爭議性。

建阿拉斯加管線 有超支與環保法規挑戰

美財政部長貝森特說,阿拉斯加的大型能源交易,「日、韓、臺將參與,他們將購買大部分天然氣,併爲該案提供資金。這不僅爲美國創造大量就業,還能縮小貿易赤字,對他們而言可謂替代方案」。

據路透報導,華府日前邀請日、韓、臺官員前往阿拉斯加,商討建造一條大型天然氣管線,會議由內政部長柏根與能源部長萊特主持。美方擬透過440億美元的天然氣管線計劃,穿越阿拉斯加後連接液化設施再出口至亞洲市場。不過,金融時報引述分析師評估,項目成本可能超過600億美元,凸顯其財務挑戰。

美國華府能源顧問公司Rapidan Energy說,由於項目的第二階段恐耗資600億美元,幾乎爲10年前評估的330億美元之2倍,這還不包括第一階段800英里管線的108億美元,讓全案存在超支與環保法規的挑戰。

此外,川普說東京與首爾希望對這條管線投資「數兆美元」,這讓日韓感到意外。畢竟川普並未說明如何完成數兆美元募資,而該計劃要到2030年代初才正式供氣,讓人擔心淪冤大頭。

Rapidan Energy稱該計劃爲「政治凌駕商業邏輯」之上的投機性投資。金融時報也說,目前尚未有任何亞洲企業投資該項目股票,即使日韓已和美國簽署貿易協定,兩國卻也還未簽下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天然氣購買意向書。

日對成本較敏感 且買俄天然氣可4天運抵

路透稱日韓官員與企業高層都對這項籌備數十年,卻因成本與後勤挑戰而進展緩慢的計劃態度謹慎。畢竟日本能源業爲民營,對成本較敏感,而俄國庫頁島天然氣僅需4天船運即可抵日,又是日企經營,東京無須捨近求遠。

全球最大天然氣買家JERA的低碳燃料主管津輕說,因想給川普「一點甜頭」,日官員要求JERA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考慮阿拉斯加計劃,「日本政府一般不會這樣說」。雖然阿拉斯加計劃能讓天然氣運輸至日本的時間,由墨西哥灣出發的35天縮短爲8天,但需要「詳細資料」才能「簽署長期供應契約」。

一名參與美日談判的人士也說,白宮僅說「美日正探索一項新的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承購協議」,與川普所吹噓的「合資經營」相去甚遠。

韓停在審查階段 懷疑管線建設可行性

雖然南韓的天然氣企業性質接近國營,能負擔較高的成本,加上南韓汽車需要美國市場,無法忍受高關稅,讓首爾加入計劃意願較高;但南韓匿名官員也說首爾對該計劃經濟可行性極爲懷疑,特別是管線建設。「美方未提供需要的成本資訊」,並補充若無美國壓力南韓「絕不」考慮該項目。

路透說,南韓官員以計劃還不可行爲由,表示還要審慎評估。事實上,日方雖在美日簽署的貿易協議中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部分用於液化天然氣、先進燃料的基礎設施與生產;首爾也在美韓貿易協議中同意在未來4年投資1000億美元至美國液化天然氣計劃,但兩國皆未對阿拉斯加計劃做出具體承諾,而停留在審查階段。

臺灣已籤意向書 考量關稅與能源安全

臺灣的國營能源企業中油則於3月和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公司簽署不具法律約束力的買賣暨投資意向書。臺灣將購買600萬噸天然氣,相當於臺灣2024年進口天然氣總量的3分之1。臺灣積極投資與購買天然氣,除減少龐大的對美逆差、爭取關稅優惠外,也與能源安全有關。

畢竟運輸船船期延誤將出現能源短缺。目前中油與卡達能源公司簽署合約至2030年,爲最重要的供應來源之一,與俄國則因俄烏戰爭與地緣風險而不適合簽署新約。相較之下,阿拉斯加因爲地緣關係穩定,航程又短,成爲臺灣能源多元化的理想選項。

臺灣進口美國天然氣的比率,由2018年的1%成長至2024年的1成。隨着核三最後一部機組停機,臺灣天然氣設施使用率將由122%成長至132%,加上能源轉型,能源署預測臺灣至2030年天然氣需求將逾2500萬噸,較目前成長25%,龐大的需求結合安全考量,讓三國中僅臺灣與美方簽署意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