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能源戰博弈/陸佈局清潔能源 地緣影響力增
北京不但提供核反應爐給曾是歐洲與美國客戶的土耳其等國,也在巴基斯坦建造該國最大的核電廠。圖爲中國福建漳州核電廠。新華社
隨着中國大陸在多項清潔能源產業取得主導地位,使其透過銷售與贊助能源科技擴大影響力的範圍。值此地緣政治同盟不斷變化之際,這些關係讓北京能建立持續數十年甚至更長的金融、文化及軍事連結。
在全球各地,北京正利用其清潔能源的影響力,來建立或是擴大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北京的清潔能源計劃宛若世界地圖。不但提供核反應爐給曾是歐洲與美國客戶的土耳其等國,也在巴基斯坦建造該國最大的核電廠,陸企在巴西建造風力機,在印尼生產電動車,在肯亞北部建成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非洲各個富含清潔能源科技所需礦產的國家,已因北京提供各種計劃的融資而陷入債務問題。
美強銷化石燃料 形同放棄軟實力戰略
據研究機構「氣候能源融資」的統計,自2023年以來,陸企在海外清潔能源製造、發電及輸送的投資金額已達1680億美元。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計劃主任特納說,「他們正主導市場,這就是一種軟實力」。
美中皆視能源自主爲立國之本,也明白向其他國家供應能源是投射權力的重要方式;但兩國卻走不同的路。美國總統川普取消龐大的對外援助計劃網路,對盟友實施強勢能源戰略,形同放棄投射軟實力的長期戰略。
川普改走交易路線。當北京正在沙國推動電池計劃,美國就同意對該國的重大軍售,美國企業也同意稀土開採、加工及磁鐵製造計劃,華府積極推動向其他國家銷售更多化石燃料。
川普喊出「鑽吧,寶貝,鑽吧」,矢言開啓「能源主導」時代。上任數個月就掃除出口障礙,推動各國多買美國天然氣。烏克蘭急需美國軍援卻不得不採購更多美國天然氣,印證川普即使對盟友也採取強勢戰略。
曾爲拜登政府起草清潔能源政策的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西瓦拉姆坦言,「能源轉型對美國非常不利,我們把地緣政治與經濟的陣地拱手讓給競爭對手中國」。
圖/聯合報提供
陸報價低於歐美 發展中國家綠能首選
菲律賓是東南亞國家中與大陸關係最緊張的國家,卻向北京尋求發展所需的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特別是大陸製造的綠色科技較美國與歐洲更廉價。菲國近日推動2項風力發電案,馬尼拉再生能源企業「替代能源」總裁馬格巴努亞說,「中國的報價遠比歐洲同行低得多,這對我們而言是一道警訊」。
川普就職前就已是如此,而川普決定大幅削減旨在推動再生能源轉型的氣候資金、用關稅威脅東南亞,讓北京樂見來自川普的一臂之力。美國研究機構AidData政策分析負責人卡斯特說,「中國毋需做任何事就能贏」。北京持續「散播懷疑的種子,認爲美國不是可靠的經濟與安全夥伴,不幸的是,人們現在看到美國正強化這些懷疑」。
發展中國家要經濟成長又不加劇氣候變遷,需要大量的再生能源,而北京成爲其首選。據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分析,北京在去年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國家身上,能源投資與建設協議的總金額接近400億美元,其中118億美元投入綠能領域,創下新高紀錄。
北京正透過綠色科技累積的聲譽對抗氣候懷疑論的川普。在習近平結束4月東南亞行後,大陸外交部宣佈「部分」國家正提高全球再生能源的成本,北京則「與各方夥伴合作,使用綠色手段加持發展」。
USAID中止援助 南方國家被迫靠攏陸
爲阻止北京利用東南亞作爲其綠色科技產品銷往美國的製造與出口中心,美商務部4月時以接受大陸政府補貼爲由,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及泰國的大陸太陽能板製造商課徵高達3500%關稅。川普稍早也大幅刪減國際氣候資金,有效地結束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在發展中國家推動再生能源的工作。
該署的一名匿名的前資深官員說,「若美國不再是選項,區域的各國就別無選擇,只能加深與中國的互賴與整合」,還說USAID的目標是使北京不再是南方國家唯一的再生能源供應者。停止綠色科技的發展援助,將讓大陸「在該領域無人可敵」。
美國國務院表示,北京利用「一帶一路」推進海外政治議程。一名匿名的發言人說,「我們將與夥伴國合作,使其在與中國的互動中做出明智抉擇」。
但美國能源政策丕變,讓菲律賓等國面臨更惡劣的困境。菲國總統馬可仕愈來愈擔心將再生能源佔比由22%提高到2035年的35%,讓依賴北京淪爲國安漏洞。何況,大陸國有企業握有菲國電網40%的股權也引發爭議,而大陸投資的水力發電大壩,也因合約內容有利陸方而遭放大檢視。
菲國衆議院歲入委員會主席薩爾斯達說,「國家安全絕對是一個問題」。曾任該國能源委員會主席的參議員張僑偉也說,基於地緣政治緊張,應將北京排除在類似計劃之外。
但他也承認,大陸供應商仍是安裝太陽能板與風力機關鍵。「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從中國購買太陽能電池板,它們是世上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