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美中臺博弈 臺灣須先有定位

美國總統川普第2任期的一舉一動,牽動未來的美中臺及兩岸關係。美聯社

美國在聯合國針對俄烏戰爭大轉向,與俄國和中國站在同一立場,美國總統川普還預計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簽署礦產協議;烏克蘭未上俄烏停戰談判桌,甚至可能要讓出珍貴礦產以換取美國支持。烏克蘭無疑是臺灣前車之鑑,臺灣能否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民進黨政府在美中臺這盤大棋中的關鍵挑戰。

川普的轉向,徹底翻轉前總統拜登以美國爲首、以民主價值爲號召的國際同盟,藉此圍堵俄國和中國;川普則自詡高明的談判大師,轉向前朝政府的對手,棄友邦於不顧,美國傳統的友邦加拿大、歐洲國家,當然也包括臺灣,皆顯手足無措,倉促應變。

而川普對臺態度曖昧不明,始終不願表態是否願在對岸犯臺時支援臺灣;儘管國務卿魯比歐緩頰,稱美國不會讓那樣情況發生,但美方心態如何,還是川普決定。

過去八年,臺灣可能自認在美中矛盾間得利,更順應拜登的民主同盟,建構出在美中臺三角中的舒適圈。但在川普上臺轉向後,民進黨政府必然感受極大危機感。

面對川普政府的威逼,民進黨政府過去大談特談的「四大支柱」儼然失效,近來傳出臺灣願意採購逾一五○億美元的軍售,乃至於賴清德總統日前宣佈將調整國防預算目標至GDP的三%以上,無不是爲了迎合川普曾說過的:臺灣應向美國支付防衛費用。

然而,從烏克蘭眼前的發展來看,光是支付保護費是不夠的;在川普「在商言商」的認知中,弱國不但要上繳保護費,還要讓美國得利,美烏之間預計要簽署的礦產協議即是血淋淋的例子。

北京方面近期拿「美積電」大做文章,或有讓臺美合作見光死之嫌,但也透露出臺灣的委曲求全,護國神山的矽盾還能抵擋川普政府多久?臺灣若未來必須讓利,能讓到哪裡?臺灣又該如何拿捏分寸,纔不至於淪做烏克蘭?民進黨政府必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