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冷眼看臺灣地位未定 不切實際
2024年時任副總統的賴清德出席「舊金山和約生效70週年特展開幕儀式」。(總統府提供)
國教院座談會有關社會與歷史教本的兩項共識,代表臺灣地位未定論重出江湖,作爲在中華民國使用的教材,該主張確爲史實的一部分,但早無法說明臺灣的政治現況,在現實上更無任何推動的可能性。
隨着二戰後國共內戰情勢逆轉,1949年,在美國國務院主導下,決定自臺海局勢脫身。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爲防止中共佔領臺灣,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派遣第七艦隊協防颱灣,並聲明臺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外界據此主張爲臺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此外,美英又因兩岸誰代表中國爭論不休,在此背景下,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在這兩個國際條約中,日本只表示「放棄」對臺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與要求,並未表明臺灣主權歸屬。
臺灣地位未定論重出江湖,不難看出背後的政治目的。但在現實與法理上,早就不切實際。
先說座談會共識一,建議教科用書呈現〈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文〉言明在文本中,並未提及中華民國或臺灣等字句。決議文確未提及臺灣,近期歐美多國議員或官員稱〈2758號決議文〉未涵蓋臺灣,諷刺的是,他們仍持續與大陸建交,也從沒在聯合國正式提案,強調臺灣地位不受2758號拘束。反而是大陸透過各種國際聯合聲明,不斷強化2758號決議,諸如15日發表的中越聯合聲明,就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來共識二建議加入《舊金山和約》(1951)及《中日和約》(1952)等,其內容可說明日本放棄對臺灣、澎湖、南沙羣島、西沙羣島一切權利。這充其量只是歷史主張,無法代表臺灣現狀,早在杜魯門派遣第七艦隊協防颱灣,雖然是要臺海中立化,卻讓大陸領導人毛澤東打消犯臺計劃,幫助前總統蔣介石鞏固中華民國在臺政權與主權。
賴清德總統在去年國慶文告中,提到「75年前的古寧頭戰役、66年前的823戰役,我們不分先來後到,不分族羣你我,守住了臺澎金馬,守住了中華民國」該文告等於打臉臺灣地位未定論。從學術研究角度,臺灣地位未定論當然可探討,但從政治現實觀之,這是不切實際、違憲又否定自我的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