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機器人大戰1/地緣政治角力 各國人形機器人「關節」拚零件自主
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曾指出「人形機器人的GPT時刻」將來臨,臺灣產業鏈能否在這波全球浪潮中抓住機會。 (美聯社)
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曾指出「人形機器人的GPT時刻」將來臨,隨着人形機器人將取代人工,成各行業生產力工具,各國基於國安考量,國家掌握自主人形機器人、機器狗議題將浮上臺面,臺灣產業鏈能否在這波全球浪潮中抓住機會?
「臺積電不會希望無塵室內工作的機器人,偷走機臺參數外傳,業者不會希望自家機器狗巡廠時,把廠區內設備數值外泄。」一家機器人供應鏈主管透露,許多企業表達買「非紅」人形機器人、機器狗放在工廠,如無人機國產化一般,臺灣人形機器人產業也有國產化需求。
不只臺灣,未來各國都有人形機器人需求,在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快速崛起下,各國將意識到關鍵零件自主的重要性,業者分析,但若要從整機到關鍵零組件皆自主工程浩大,各國也未必掌握完整技術,跨產業合作勢在必行,這也成爲臺灣供應鏈切入機會。
臺廠如何切入哪塊商機?
工研院及國科會已有科專方案,要打造臺灣自主人形機器人及機器狗,拉動產業鏈加速投資關鍵零組件,其中「關節」供應鏈大軍正在集結,產業資深人士分析,臺灣找得到相對應零組件商,但欠缺次系統整合業者,換言之,臺灣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還不完整成熟,距離整機量產還缺最後一哩路。
臺大教授郭重顯與國科會合作的機器狗專案預計第3季成果發表,兩團隊在研發過程,都一度面臨機器人關節供應議題,必須跟外商訂購客製化規格,「如果我們沒有關節,可能就會失敗,」郭重顯說。
隨國內機器狗專案拉動,許多科技業者開始投入「關節」研發,從減速機到馬達,業者集結在臺面下展開行動。和碩2025年初宣佈成立機器人團隊,鎖定馬達領域,公司強調結合集團中三光(光達、鏡頭模組、IR模組)及無線通訊既有技術,要提供機器人關鍵應用解決方案。
馬達大廠東元也決定投入人形機器人用馬達研發,延攬清大動力機械系教授、曾任工研院機械所所長的饒達仁擔任技術長,據瞭解,他就是東元人形機器人關鍵零件操盤手,東元也與多家業者合作開發,但因仍處於發展初期,東元對訊息揭露仍相當低調。
臺中精機也看好關節中的關鍵零件商機,子公司臺穩已投入製程研發,減速機宇隆科技是從行星減速機到諧波減速機,要包辦人形機器人身上7成減速機,富田電機也在去年成立小型化團隊,積極開發一系列機器人關節。
人形機器人必知零件與廠商。經濟日報製表
電子五哥組裝角力賽開跑
根據供應鏈透露,2024年10月特斯拉在美舉行機器人大會時,現場就有鴻海、廣達、和碩等電子五哥代表出席,其中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更是親自出馬,顯示對其重視,而傳言,和碩跟鴻海已跟特斯拉談定合作人形機器人Optimus量產計劃,不過,和碩跟鴻海官方都未證實。
不只是特斯拉人形機器人,零組件商也正積極敲門美中兩國新創,希望洽談關鍵零件合作。
研華也在人形機器人有顯著進展,公司透露,客戶橫跨美中兩地合計超過20餘件專案,研華會跟同業技術整合,再提供給客戶控制卡及鏡頭、無線通訊及感測器等整合解決方案,如3D機器視覺就有跟中國大陸奧比中光合作。
研華跟輝達密切合作Jeson Orin/Thor等AI機器人控制卡,並提供客製化修改,研華主管透露,機器人新創期望提高機器人高階應用,將一至三張AI加速卡放在身上,以控制手腳功能,由於一張卡的價格就高達1000美元,研華對一臺機器人零組件出貨金額可能超過20萬元以上。
研華透露,20幾個專案今年都在研發測試階段,預期2026年需求量會比今年更大,成爲研華未來重要成長動能。
安全性也是臺灣業者能跟陸企競爭關鍵之一。臺達電跟新漢子公司創博都觀察到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安全性,臺達電認爲機器人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初期會以專用機器人形式爲主,如物流搬運,通用人形機器人預計要在成本跟應用情境明朗後纔會普及。
臺達電認爲,人形機器人跟人類合作會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法規、安全、平衡等問題,機器人產業是一個完整生態系統,需要各方合作,並考慮到法規等因素,因此要發展成熟預估還要10年以上時間。
創博總經理沈倩怡解釋,機器人安全將是普及重要關鍵,否則動輒百公斤機器人一旦跌倒會壓傷人,連跌倒都要安全的跌。
國際針對機器人安全發佈ISO10218標準,該規範已在歐美日國家陸續採用,臺灣預計2~3年內強制實施,未來進口到臺灣的機器人都必須符合規範,由於中國大陸尚未有相關強制性要求,零組件廠商未必合規,這也成臺廠供應鏈卡位機會。
臺灣人形機器人供應鏈訪談
•貿聯•新代
•宇隆•上銀
•盟英•立普思
•臺中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