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 已成中美AI新戰場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7日出席民企座談會。憑藉今年春晚人形機器人秀爆紅的宇樹科技創辦人王興興(前排中),是座談會唯一的90後代表,座位更在前排靠近C位的中心位置。(摘自大陸央視新聞)
大陸人形機器人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也逐漸成爲當前中美人工智慧(AI)領域較量的新場域。只是大陸國產機器人可望迎來「量產元年」的同時,除了有自美方的圍堵與挑戰,大陸還得面對軟硬體端產業鏈的諸多挑戰。
看準人形機器人的巨大潛力與商機,大陸工信部最早在2023年就提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在地方層面,北京也喊出要成立1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希望在今年可以實現人形機器人量產。
大陸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的成長,尤其希望擺脫外部軟硬體的技術依賴。香港《星島日報》就稱,美國國會報告曾直言,中美AI企業正競相構建人形機器人所需的軟硬體體系,大陸試圖在本土機器人市場創新,以擺脫對非陸企技術依賴。
今年春晚上機器人扭秧歌的表演,亦掀起各界對人形機器人興趣。而摩根士丹利近期發佈一份《Humanoid 100》的報告,報告梳理了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的100家核心上市公司,並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三大環節「大腦」、「身體」和「整合者」,其中大陸企業在「身體」環節的供應鏈佔據顯著優勢。
《星島日報》也提醒,人形機器人是大陸政府重點培育的產業,而從技術驗證轉向商業閉環,所需要的關鍵一躍就是量產。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人形機器人產業鏈而言,大陸想要邁向真正大規模量產的階段,在硬體及軟體端均有待突破,目前產業鏈上游的核心硬體零件面臨產能瓶頸,現有的運動控制算法和控制系統亦面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