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衝突恐釀三戰! 美媒:不應爲臺灣「押注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
▲《外交事務》25日刊登名爲《臺灣執拗症:美國的戰略不應押注於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的評論。(圖/路透)
記者葉睿涵/編譯
爲避免刺激中國並加劇臺海緊張局勢,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在「是否會爲臺灣而戰」的問題上採取模糊態度。專家建議,川普政府應強化「一中政策」,維持對臺軍事承諾的戰略模糊,並限制官方與臺灣的接觸,以降低衝突風險。此外,美方應與北京協商,換取中國軍事行動的降溫,同時在國內建立對美中競爭與共存的共識,以防止決策者因政治壓力而過度強硬,導致戰爭爆發。
美媒《外交事務》25日刊登了美國智庫「國防重點」和「美國治國方略」的研究員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和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撰寫的評論《臺灣執拗症:美國的戰略不應押注於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直言「臺灣的命運讓美國決策者夜不能寐,一旦中國武力攻臺,美國就會面臨史上最嚴峻外交政策抉擇之一。若放任不管,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和信譽將面臨全新挑戰,但若介入,則會付出大國間自1945年以來首次直接發生武裝衝突的代價。」
文章指出,美國必須瞭解與中國發生衝突的真實代價,因爲美國不僅將面臨數以萬計的美國士兵死亡,「核武器和網路武器恐將讓局勢惡化,爲美國本土帶來毀滅性打擊,甚至引發比2008年大衰退更嚴重的經濟問題。對美國而言,這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甚至將美中之間的衝突形容爲「第三次世界大戰」。他們認爲,美國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即防止中國實現地區霸權,因此美國沒有必要爲了臺灣而捲入衝突,而是在亞洲集結聯盟來對抗中國。
▲專家建議臺灣提升自身戰力,這樣即使美國不參戰,臺灣也可以自行應對中國侵略,下同。(圖/翻攝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專家也提出了「豪豬防衛論」和「不對稱作戰」,表示美國應把臺灣裝備成「豪豬」,在戰時向臺運送物資外,並建議臺灣提高防務開支、購買美國軍火,這樣即使美國不參戰,臺灣也可以自己用這種「不對稱防禦戰略」,將中國拖入一場漫長和代價高昂的戰爭。文章進一步指出,美國政客近年針對中國的「敵對言論」十分危險,建議美國改變國內的輿論風向,否則一旦中國被激怒,恐將令臺海局勢升級,或爲其擴張軍事行動提供藉口。
作者擔憂,若美國被認爲需對臺海戰爭負責,那麼區域盟友可能會不願支持美軍的補給行動,並降低對中國威脅的認知,進而削弱美國防止中國「稱霸」亞洲的戰略目標。此外,美方若在臺灣問題上投入過多資源,可能會導致亞洲盟友將臺灣視爲衡量美國承諾的試金石,影響更廣泛的區域戰略,因此專家認爲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政策不應該以犧牲地區戰略爲代價,並建議新政府應積極鞏固「一中政策」,維持對是否以武力保衛臺灣的模糊立場,並明確反對臺獨行動。
此外,美方應恢復對美臺官方接觸的限制,並逐步撤回自2020年起駐守臺灣外島的美軍教官,以降低敏感性,或將訓練計劃轉移至其他地點。美方甚至可公開或私下承諾尊重中國紅線,例如明確表態若中國不率先對臺發動攻擊,就不會支持臺獨。同時,美方可表示願接受任何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方案,包括統一,只要過程不涉及脅迫,並獲得臺灣人民同意。
這些措施可與中國的相應行動掛鉤,例如北京降低對臺軍事壓力,並承諾不設統一時間表。然而,即便中國不立即迴應,美方仍可藉由強化「一中政策」向亞洲盟友釋放信號,顯示臺灣並非華盛頓的首要關切,若緊張局勢升級,應由中國承擔責任,而非美方挑起。然而,此舉的風險在於可能削弱美國的威懾阻力,使中國認爲美方不願動武防衛臺灣。
▲專家建議美國持續戰略模糊,也不要激怒中國,以免引發臺海衝突。(圖/路透)
美國可透過持續戰略模糊來降低此風險,讓北京無法確定美方的迴應方式,即使美軍具備支援臺灣的非戰爭選項,中方仍不得排除美軍直接介入的可能性。此外,美國總統仍將面臨來自國會、軍方與民間的干預壓力,因此美方可透過強化區域軍事能力與對臺支持來加強威懾。雖然北京或許推測美軍介入的可能性降低,但這也可能帶來另一層效應,即降低中國對美軍的攻擊意圖,減少衝突爆發初期針對美軍的攻擊行動。
另一個風險則是臺灣的軍備強化可能促使中國更早發動進攻,以防統一希望完全破滅。然而,專家認爲,臺灣即使投入大量資源,也難以形成對中國的決定性軍事優勢,最多隻能延緩並增加侵略成本。即便臺灣發展「豪豬戰略」,中國可能更傾向於提升自身軍事能力,而非倉促發動戰爭。
此外,美方應透過降低對中國政治立場的直接挑戰來緩和北京的憂慮,確保臺灣雖然增強防禦能力,但不會在主權問題上形成新的挑戰。美國政府也應避免過度誇大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否則將陷入長期衝突風險,而非維持現狀的安全。華盛頓不應因恐懼或盲目熱衷介入臺海,而浪費自身優勢。通過與盟友合作,美國仍能確保印太地區的開放與平衡,而不必將一切押注於臺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