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臺灣應成「豪豬」避免美中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外交事務》雜誌評論文章:《臺灣執拗症:美國的戰略不應押注於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臺灣的命運讓美國決策者夜不能寐,一旦中國大陸武力攻臺將使美國面臨史上最嚴峻外交政策抉擇之一。若放任不管,將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和信譽帶來新挑戰,但若介入,將付出大國間自1945年以來首次直接發生武裝衝突的代價。核武器和網路武器恐使局勢惡化,給美國本土帶來毀滅性打擊,對美國而言,這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當地時間2月25日,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在其網站刊登了2025年3-4月期的一篇評論文章,題爲《臺灣執拗症:美國的戰略不應押注於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
文章作者詹妮弗·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和斯蒂芬·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首先就分析了若中美在臺海開戰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他們認爲,美國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防止中國實現地區霸權,因此美國沒有必要爲了臺灣而捲入衝突,而是應亞洲集結聯盟來對抗中國。
隨後,他們把「豪豬防衛論」和「不對稱作戰」又提了一次:提高防務開支、購買美國軍火、戰時向臺運送物資……並宣稱,在美國不參戰的情況下,臺灣可以自己用這種「不對稱拒止防禦」,將中國大陸拖入一場漫長和代價高昂的戰爭。
文章認爲,爲了防止中國在亞洲「稱霸」,美國在該地區的關注重點其實是日本、印度和菲律賓等盟友,應當改變策略,鼓勵該地區的其他國家「做好自衛準備」,並讓美國對臺灣島的軍事承諾變得更爲有限且模棱兩可。作者提到了拜登政府時期在臺灣問題上所做的種種出格行徑,並提醒川普政府,應當尊重中方所劃下的「紅線」。
最後,文章也指出,近年來美國政客對華拋出的「敵對言論」是十分危險的,美國人必須意識到與中國開戰的危險性以及美中共存的重要性。爲此,作者也建議,美國應該改變國內的輿論風向,政治人物也應坦誠對話,川普政府更應避免災難性思維,包括向公衆傳達,如果中國完成統一大業,並不會對美國構成無法估量的更大挑戰。
中美開戰代價太大,美國不必一定爲臺灣而戰
文章作者卡瓦納,是美國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的高級研究員兼軍事分析主管,也是喬治城大學安全研究中心的兼職教授。另一名作者沃特海姆是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國治國方略」項目的高級研究員,着有《明日世界:美國全球霸權的誕生》一書。
一開始,這兩人便將可能發生的臺海衝突,甚至是進而引發在中美之間的衝突,形容爲「第三次世界大戰」,並對這場衝突所要付出的代價進行了權衡。
文章首先指出,一旦中國大陸「武統」臺灣,美國將在軍事、經濟和聲譽上遭受重大挫折。然而,這還不足以證明爲這場潛在衝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經濟成本是「合理的」。
作者認爲,美國的根本利益在於防止亞洲出現「不受約束的霸權」,即便中國完成統一,美國仍有能力集結一個「制衡聯盟」,以阻止中國在亞洲地區尋求政治和軍事霸權。而從軍事和經濟的角度來看,美國無需對中國大陸「武統」臺灣感到擔憂和緊張。
作者舉例稱,比如在軍事層面,解放軍已經掌握能夠打擊到美國目標的武器,「武統」後只不過是將射程增加了一些而已。此外,美國在宮古海峽和巴士海峽一帶仍然可以探測到解放軍,而解放軍以後遲早也會開發出更安靜的潛艇,從而躲開美方探測。
在經濟層面,比如涉及到臺積電的問題,美國已經爲此在做一些準備,正在國內建設半導體制造工廠;而一旦中國大陸攻臺,美國也不必擔心失去東亞地區這塊寶貴的經濟市場,前往日本或韓國的商船可以採取新航線,通過印尼和菲律賓羣島或繞過巴布亞紐幾內亞經過所羅門海,避開南海地區。
總而言之,作者認爲,美國沒有必要一定要爲臺灣而戰,儘管一些人擔心這會損害美國的信譽,讓該地區其他國家靠向中國。理由是,印度和日本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兩大「基石合作伙伴」,這兩個國家隊中國有着「深厚的敵意歷史」,往往會對中國作出「有力迴應」。
文章聲稱,而爲了防止亞洲國家在臺海衝突發生後靠向中國,美國應當停止強調其聲譽取決於保衛臺灣的觀點,而是要專注於更大的目標——防止中國實現地區霸權,並在此基礎上樹立信譽。
「豪豬」、「不對稱作戰」……臺灣自己保衛自己
在拋出「美國無須爲臺灣而戰」的觀點後,文章鼓吹,美國政府需要制定一項新戰略,在不讓美軍參與戰鬥的情況下支持臺灣的防禦作戰。爲了讓由臺灣主導的、美國提供的防禦體系切實可行,美國在未來十年內應採取以下兩項政策:一是堅持要求臺灣調整方向並加強其防禦;二是在衝突期間提升五角大樓向臺灣運送軍事補給的能力,同時確保美國人員不受傷害。
在這些分析人士眼中,儘管臺灣投入相當一部分資源用於軍購,比如F-16戰鬥機、艾布拉姆斯坦克和潛艇,但目前的防禦戰略無法應對中國大陸。若衝突真的爆發,臺灣的生死存亡完全取決於美國的軍機軍艦是否介入衝突——這對臺灣來說是一場「豪賭」,對美國來說則是「魔鬼的選擇」。
因此,文章呼籲,即臺灣自我保護的最佳方式是成爲一隻「豪豬」。作者認爲,臺灣可以用這種「不對稱拒止防禦」,將中國大陸拖入一場漫長和代價高昂的戰爭,從而爲「政治解決」鋪平道路。
「爲了獲得美國提供的最大援助,臺灣必須將其防務開支從目前佔GDP的約2.5%增加至到2030年的至少4%。」作者還「敲打」臺灣稱,看看以色列的軍事實力遠超其他對手,但其防務開支仍約佔GDP的5%;而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雖然有北約的安全保障,但軍費佔比也達到其GDP的4%。
在爲臺灣設定了防務開支目標後,作者也敦促美國政府採取行動,幫助臺灣改善軍事訓練、將臺灣列爲軍售的優先接收方、在衝突發生後用無人系統(包括飛機、水面艦艇和水下航行器)運輸軍事物資等等。同時,美國還應當同周邊國家「提前打招呼」,以便在必要時讓美軍在那裡進行補給任務。
很明顯,文章此處所聲稱的,是希望在臺灣在美軍不出動的情況下自我保衛,爲此則需要大量購買美國武器來武裝自己。就在近日,川普政府解凍53億美元「援外資金」,其中就包括8.7億美元對臺軍援。
2月26日,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對有關報導感到嚴重關切。美國向中國臺灣地區提供軍事援助,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中方歷來堅決反對。
「我們敦促美方停止武裝臺灣,停止破壞臺海和平穩定。中方將密切關注形勢發展,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林劍說。
拜登犯下不少錯,川普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文章作者注意到,近些年來,五角大樓的領導層對於所謂「保衛臺灣」的承諾,有關言辭比過去幾十年都更爲堅定。這種做法當然有好處,既展示了美國的強硬態度,也通過暗示中美可能爆發衝突來嚇阻中國。然而,這也存在中國被激怒後真的爆發衝突的風險。
作者認爲,爲避免這種災難發生,美國應當改變策略。比如,川普政府應鼓勵該地區的其他國家「做好自衛準備」,並讓美國對臺灣的軍事承諾變得更爲有限且模棱兩可。
在他們看來,亞洲的力量平衡並不取決於「對臺灣的控制」,更重要的是美國與日本、印度和韓國(程度稍輕),以及印尼和菲律賓等國的關係,這些國家周邊的海上航線纔是美國進入該地區進行商業和軍事活動的通道。
因此,美國不應該考慮爲了臺海問題和中國開戰,而是應優先加強這些夥伴的自衛能力。過去幾年,美國對其亞洲盟友最緊迫的安全需求關注不足,菲律賓需要更好地保護其各地的軍事基地和機場,而日本則應加強防空力量並建設彈藥庫。
文章批評稱,美國過去的錯誤在於,一直試圖擴大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島附近的軍事基地,試圖在「第一島鏈」注入更多軍事力量,但其實應該沿着「第二島鏈」增強實力,因爲這些地方距離中國大陸更遠,美軍基地也更加安全。通過此舉,美國既可以阻止臺海衝突的擴大,也可防止中國大陸在哪怕控制了臺灣島的情況下實現地區霸權。
文章還指出,川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應採取比拜登政府更不具挑釁性的公開立場,因爲在過去四年來,美國實際上淡化了「一箇中國」政策。
在拜登政府執政之初,美國國務院放鬆了對美臺雙方人員會晤的限制。2022年,時任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臺灣,成爲25年以來竄臺的最高級別美方官員,不僅引發瞭解放軍的大規模「圍臺軍演」,也導致臺海局勢的無比緊張。此外,拜登本人也曾多次宣稱「美軍將保衛臺灣」。
作者擔憂,一旦美國激怒中國,亞洲地區的盟友將認爲美方須爲衝突負責,如此一來,這些國家不但不太願意協助美國的補給任務,也會破壞美國防止中國在亞洲稱霸的這一首要目標。所以,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政策,不應該以犧牲地區戰略爲代價。
文章建議,在2023年11月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的基礎上,川普政府應下定決心鞏固「一箇中國」政策,對是否會以武力保衛臺灣持模糊態度,始終阻止臺灣單方面走向「獨立」,並限制美臺雙方的人員接觸。「川普政府還可以公開或私下做出新的保證,表示將尊重中國的『紅線』。」
然而,就在這篇文章發出如此勸告的前不久,美國國務院網站近日修改了「美臺關係」頁面,刪除了「不支持臺灣獨立」的表述。「美國在臺協會」宣稱,這是一次「例行更新」。此後,美國務院發言人在迴應中承認修改並狡辯稱,美方仍然堅持「一箇中國」政策。
事關中美的這些關鍵問題,應該讓美國人知道
「爲了避免捲入衝突,美國決策者不僅需要採取新的『印太策略』,還必須在國內改變輿論風向,確保美國總統不會因做了最符合國家利益的事(即避免與中國開戰)而擔心遭受政治報復。」
文章進一步指出,自2019年以來,美國政客,尤其是國會中的政客,紛紛推動一系列敵對政策,營造了對中國的敵對氛圍。在這種氛圍下,總統和國會更可能傾向於所謂「武力保衛臺灣」。
喬治城大學政治學教授、奧巴馬政府時期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埃文·梅代羅斯(Evan Medeiros)認爲,在美國國內就美中共存達成共識,「不僅是避免這兩個地緣政治對手發生衝突的有利條件,更是關鍵條件」。
作者提出,美國的政治人物應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一場關於美國在西太平洋利益的坦誠對話。美國人必須瞭解與中國發生衝突的真正代價——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美國士兵死亡、可能引發因絕望而動用核武器的風險、比2008年大衰退更爲嚴重的經濟衰退,以及日常生活的嚴重混亂。
美國的決策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來傳達潛在災難的規模,因爲與中國開戰將完全不同於美國近幾十年來發動的那些相對較小且可控的戰爭。
除了闡明這些,美國官員在討論與中國競爭時,還應同樣強調與中國共存的重要性。這樣做,將傳達出華盛頓願意建立穩定的互動模式、限制安全競爭以及合作解決全球問題的意願。
相比於拜登政府,川普政府應當更進一步,避免災難性思維,包括必須向公衆傳達,如果中國完成統一大業,並不會對美國構成無法估量的更大挑戰。
這兩名文章作者最後認爲,臺灣對於美國確實具有一定價值,但如果美國決策者高估了這種重要性,那麼將犧牲掉當前的安全,而面臨一場毀滅性戰爭的永恆風險,這是任何軍事力量都無法彌補的錯誤。美國不應出於恐懼或狂熱而浪費自身優勢,與盟友和合作夥伴一道,美國可以維護一個開放且平衡的「印太地區」,必須從現在開始準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