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另一場中美兵推 貨幣戰爭3.0

後來6月11日臺北有另一場臺海防衛兵推,據悉有45顆星參與(邀集各國上將),但兵推結果在媒體方面似乎責備多於肯定,甚至以否定用詞「喃喃囈語」形容,是否意味這隻談軍事的推演不夠多元?反觀同天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在中國人民銀行演講,以自由貿易觀點談論未來局勢,相形之下,臺灣的兵推仍停留軍事層面,且建構在不太可能發生的條件下進行,想起香港媒體曾言:「如果有機會做一場兵推的scenario,可能不會打臺灣,也有可能會去攻擊菲律賓美軍基地」,短短几字述說了兵推其實還有很多想像空間,不僅是我們自己認爲重要的方面。如今的漢光演習仍停留純軍事層面,實屬可惜。

過去談論貨幣戰爭的書籍多采陰謀論觀點,圍繞Rothschild家族的傳奇故事,但要談論的是由政府層級所推動的貨幣戰,從金本位、油本位到現今的加密貨幣戰。

一次大戰前是貨幣戰爭1.0,當時主要國際準備貨幣爲英鎊,到了二戰結束前後各國開始思考是否繼續以英鎊作爲國際準備貨幣。1944年四十四國召開佈列敦森林會議(中華民國代表爲孔祥熙),由凱因斯代表英國、White代表美國,凱因斯建議創立Bancor作爲國際準備貨幣,White則因美國日益強盛而希望由美元擔任此角色,會議最後美國承諾各國可以三十五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自此確立美元國際準備貨幣地位。

陳沖指出,1971年,尼克森總統宣佈關閉gold window,暫停美元兌換黃金政策,從現今黃金一盎司3300美元的角度回看,可以說尼克森「功在美國」。1974年,據傳美國與中東國家秘密簽訂爲期50年的「油元」合約,規定以美元交易石油,中東國家再反手以收到的美元購買美國公債。這些佈局奠定美國如今可以大量印鈔(尤其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基礎,如同當年美國財政部長John Connally所言our dollar your problem,美國印鈔解決國內問題,但通膨等問題「外溢」給他國。

美國國債如今達到近37兆美元,綜觀歷史,過去三位總統貢獻最多。小布希就任時只有5.7兆美元,歐巴馬第一任增加5兆多,兩任共增加約9兆美元,川普第一任期國債增加7.8兆美元,拜登更甚,增加了8.4兆美元,可見美國近年印鈔數量之多,而與此同時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也因大量購買美國公債而急遽膨脹。

古人云有爲者亦若是,許多國家不是沒想挑戰美元霸權地位,分享印鈔的特權。日本就是一例,在二戰後日漸發達,日圓蠢蠢欲動,沒想到1985年工業國聯手的廣場協議,造成日圓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失落三十年。

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撰寫一文「關於改革國際貨幣理系的思考」,內容提及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並呼籲創建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的國際準備貨幣,大致與1944年凱因斯所提出的Bancor概念雷同,全文未提美元及人民幣卻使得歐巴馬總統在甫上任兩週後,上駟對下駟召開記者會澄清美元地位無虞,可見此文已戳中美國最在乎的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一步一步建構並擴張自己的貨幣體系,2014年成立法定數位貨幣專門研究小組,2015年成立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2016年更是加入國際貨幣基金SDR特別提款權,並試圖挑戰油元合約與沙烏地阿拉伯以人民幣交易石油,而後又申請了84項CBDC專利,與香港、泰國、阿聯酋展開mBridge計劃等。

陳沖指出,歐巴馬的國務卿希拉蕊至泰國演講時說「我們回到亞洲了」,其實美國並未離開過亞洲,只是心理上曾有段時間並未專心經營,如今已然重新聚焦亞洲。

陳沖指出,談到中美的貨幣戰,我們可看到美國在金融方面不斷求新求變,2009年比特幣問世,2012年美國影集The Good Wife即談論比特幣的性質,可知美國高階知識份子對金融創新非常關注。近日國內重要財經雜誌皆以穩定幣爲封面。其實當年(2019) Facebook曾聯合多家國際巨擘組成Libra協會欲發行跨國的穩定幣,卻因野心過大招忌於美國政府,暗中說服各家單位退出計劃,最終Libra胎死腹中。時任美國聯準會主席Powell甚至直言若有數位美元就不需要穩定幣,當時因中國已發展CBDC,社會氛圍理所當然認同應發行數位美元,而穩定幣則因無法控制應加以摒棄。雖說美國政府打壓了Libra,卻也自始開始認真研究CBDC及穩定幣等問題,到如今美國政府的態度已全然不同。

2024年比特幣大會,川普表示任內絕對不會有CBDC,且保證若當選將創造穩定幣得以安全穩定擴張的架構,此態度與Powell所言完全相反。今年比特幣大會副總統範斯亦表示穩定幣將作爲經濟發展加速器,對美元沒有傷害且會強化美元。爲何會有如此之轉變?其實美國只是選擇對於自己有利的、自身有優勢的方式來維持其霸主地位。

美元穩定幣佔全球穩定幣市場的99%,美國瞭解自己應掌握主場優勢,去年底米蘭(現爲白宮經濟委員會主席)撰寫媒體上所稱的海湖莊園協議,米蘭清楚美國將有許多美債到期而穩定幣可以至少提供2兆美元的美債需求,故穩定幣對延續美元霸權至關重要。如今美國參衆兩院皆已通過穩定幣相關法案,川普對參院版本更直接表明「不加一字、不減一字」直接送到總統桌上,可看出川普相當急迫要解決美債問題。

陳沖指出,美國選擇具有優勢的穩定幣,而北京的主場優勢則是央行數位貨幣(CBDC),搭配境外人民幣、CIPS、一帶一路等欲與各國發展「合縱」關係。值得一提的是我在6月2日演講時提出現在的貨幣戰將包含一新元素「代理人戰爭」,這從香港於5月21日通過穩定幣條例並於5月30日刊憲一事可知,其實香港只是一個surrogate(好似2009年布魯斯威利的影片),北京在穩定幣競賽中派出香港,香港作爲境外人民幣中心,目前已有1兆境外人民幣可以操作,而使用境外人民幣作爲試驗,若發生任何事情也不會直接衝擊中國境內(於3/31專欄已有說明)。

陳沖指出,根據SWIFT資料,2025年5月美元作爲國際支付佔比48.46%,與曾經的80%相去甚遠,亦可見「去美元化」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漸進式的。而歐元作爲國際支付佔比漸漸提高,作爲全球貨幣在貿易融資市場佔比也是排名第二,其實相較中國,歐元對美元的威脅也不小。6月17日拉加德(歐銀總裁)演講時更直接講出現今已是全球歐元時刻(global euro moment),當中包含三個支柱:地緣經濟信譽、經濟韌性、法律與制度的完善,暗示全球只有歐元有此三特性,而歐元的機會已到來。

在貨幣戰中,世界各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美國透過堅守原油美元、SWIFT制裁、債務貨幣化等方式維持美元地位,這當中須注意米蘭提出的「百年債券」(century bond)策略,即必要時要求各國將手中持有的美債換成百年債券。臺灣央行外匯存底有80%爲美債,若真的換成百年債券,恐是國家級巨大災難。中國人民銀行目前立場則以儘量推廣人民幣使用爲要,包含增加與各國簽訂使用本幣交易、貨幣互換協議及推廣CIPS,其實美國近年管制晶片技術,多少也有防止CIPS技術升級的意味。

國際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多極並立,中間勢必經過許多階段,而所謂多極,應不限於某種主權貨幣,也包括該貨幣境外或數位形式運作的型態。我們應觀察當中重要indicator的變化,並瞭解在哪些critical point臺灣恐受威脅甚至受傷,通盤考量後做出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