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恐淪大國靶場!美媒分析「全球5大戰爭熱點」 5年內衝突風險增
▲以色列襲擊後,伊朗德黑蘭一處油庫起火。(圖/路透)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升溫,多個地區可能在未來5年引爆衝突。《政客》(POLITICO)分析,印巴邊境、臺灣海峽、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國家、中印邊界及南北韓半島都是最危險的5個熱點。各地衝突可能因誤判、軍事事故或挑釁行動迅速升級,對區域安全及全球秩序帶來重大挑戰,甚至牽動核武、經濟與軍事安全格局。
首先,印度、巴基斯坦邊境的緊張局勢依舊令人憂心。2027年5月,印度管轄的查謨與喀什米爾地區發生恐怖攻擊,隨後印巴兩國展開數天非核導彈攻擊。印巴雙方核武庫龐大,分別約有180與170枚核武器,若局勢失控,可能引發大規模核衝突,對全球環境與糧食安全造成毀滅性影響。
▲美國海軍亞里柏克級驅逐艦「約翰芬恩號」於2021年3月10日通過臺灣海峽。(圖/路透)
臺灣海峽則被視爲21世紀最敏感的地緣政治熱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被認爲已將2027年作爲武統準備時間表,並大幅增強兩棲作戰與演習頻率。若中國攻臺成功,將重塑亞太地緣政治格局,引發日本、南韓甚至其他國家考慮是否發展核武,並考驗美國的防衛承諾。
然而,中國軍隊缺乏實戰經驗,且高層對軍方控制並不完全,入侵臺灣將是歷史上最具挑戰的軍事行動之一,短期內仍存在不確定性。
在波羅的海地區,俄羅斯對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的威脅持續存在。俄羅斯總統普丁的目標是重建蘇聯勢力範圍,同時試探北約(NATO)的承諾穩定性。即便俄羅斯有意施壓,烏克蘭戰爭消耗了大量俄軍戰力,使立即入侵波羅的海三國的可能性降低。
然而,俄方可能透過「混合行動」如小規模襲擊或挑釁測試盟國反應,對北約構成持續心理壓力。
▲印度與中國在喜馬拉雅山區長期存在領土紛爭,拉達克地區出現軍車載運物資。(圖/路透)
印度與中國邊界同樣緊張,歷史爭端自1914年英國與西藏劃定邊界起,至1962年爆發戰爭,並形成現今實際控制線(LAC)。高海拔、人口稀少的喜馬拉雅山谷區域,仍是誤判與衝突的高風險地帶。2020年,加爾萬河谷爆發殘酷肉搏戰,印度約20人死亡,中方約40人。雖然雙方缺乏有效溝通管道,但經濟與國內發展壓力可能抑制全面戰爭爆發。
最後,南北韓的潛在危機則是持久未解。雙方軍事緩衝區(DMZ)長達155英里,是全球防禦最嚴密地帶,南韓首都首爾在北韓導彈射程範圍內。北韓政權則面臨內部衰退與饑荒威脅,其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依靠核武作爲政權保護牌。若北韓感受西方威脅,衝突可能迅速升級。
另一方面,南韓與美國軍隊存在強大威懾力,且北韓核彈發射能力仍有限,使全面戰爭的概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