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曝「陸極不可能攻臺」原因 籲美應削減臺海防務投資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主張,中國大陸不太可能攻打臺灣。(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3日發佈一份名爲《重新思考威脅:爲什麼中國大陸不太可能攻打臺灣》的報告,指出主要原因,並主張華府若能淡化對臺灣的強硬言辭,減少以「中國大陸即將攻臺」爲前提的國防投資,將更符合美國利益。

《南華早報》報導,近年來,華府對陸恐接管臺灣的焦慮越來越深,陸領導人可能借由攻臺來轉移國內對經濟困境的注意力,今年稍早,《華盛頓郵報》取得的一份內部指導備忘錄顯示,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曾寫道,「阻止中國大陸以既成事實方式奪取臺灣」,是五角大廈「唯一的核心情境假設」。

因此,美國國會衆議院與參議院版本的年度《國防授權法》,均編列10億美元用於「臺灣安全合作倡議」,協助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法案同時也授權建造新的核動力潛艦,這種艦種僅少數國家擁有。不過,史汀生中心認爲,美國沒有充分理由再擴張軍事力量。

然而,該中心的「國安改革計劃」資深研究員暨主任格拉齊爾(Dan Grazier)在提出一個核心問題:「爲何中國大陸至今尚未攻臺?現狀已經維持了76年。」他指出:「時間並不會讓北京成功的機率增加,事實上恰好相反。隨着科技進步,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每天都在降低。」

該研究中心認爲,對攻臺最強大的嚇阻力量,是核戰風險,因爲美中兩國皆擁有核武。格拉齊爾主任補充說:「美軍在兵棋推演這些情境時發現,參與常規戰爭的領導人極可能因戰事壓力而選擇訴諸核武。」

事實上,衝突對中共而言在政治上極其危險,不僅會造成無可避免的傷亡,還會加劇中國大陸人口下滑的問題。此外,一旦爆發臺海衝突,也將帶來「嚴重的經濟後果」,不僅會擾亂全球航運,還可能引發經濟制裁。

從軍事角度來看,報告指出,奪取臺灣本島的戰役將是「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而這類行動往往對守方有利,前提是如作者所假設的,需要透過地面進攻來佔領領土。

格拉齊爾(Dan Grazier)表示,臺灣「極爲多山」的地形雖然對進攻方「非常危險」,但卻是「最適合守軍的地勢」,臺灣本島豐富的農田也對進攻方形成重大限制,因爲「坦克無法在稻田或任何沼澤地運作」。

北京方面則將川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言辭形容爲炒作「中國大陸威脅論」。

不過,北京仍可能採取許多低於全面進攻的手段,例如海上封鎖與網路攻擊,作爲「脅迫性外交」的一部分。中國大陸在這種策略下的主要目標,是「說服臺北作出實質性的政治讓步,以換取擺脫脅迫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