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協議卡關原因曝! 外媒:美商務部長要臺灣「再加碼投資」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圖/路透)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8月1日啓動新一波關稅行動,對臺灣進口商品課徵20%稅率。根據《金融時報》披露,臺美原本已在7月達成初步協議,卻因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多次介入,要求臺灣比照日本、南韓大舉加碼對美投資,導致協議延宕。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三位知情人士指出,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曾與臺灣政府代表及大型科技業者會談,要求臺灣比照日本、南韓對美的鉅額投資模式,否則就難以獲得更優惠稅率。

一名熟悉談判的美國官員坦言,「目前的20%稅率應是暫時的,雙方還會就其他幾個議題繼續協商。」

儘管臺積電(TSMC)早已於今年稍早宣佈,計劃將對美投資金額從650億美元提高至1650億美元(約新臺幣5.4兆元),臺灣政府原本寄望此舉能減輕美方壓力,但國內反對聲浪卻並未停歇。

國民黨就批評,這樣的投資承諾形同提前交出最有利談判籌碼,未來若牽涉到戰略性產業,政府應更審慎與嚴謹應對。

部分業界人士也質疑,拿數千億投資來換取較低稅率,對臺灣長期利益恐怕弊大於利,一名臺灣科技業高層直言,「如果未來的晶片關稅真的這麼高,我們終究得把產能移到美國,那現在就先承諾編列一大筆投資基金,其實不划算。」

根據兩位臺灣官員及一名美方官員透露,雙方其實早在7月8日就已就市場開放問題達成初步共識,原本希望幾天內就能宣佈協議,最終卻未能實現。

有臺灣官員坦言,對美方將此事與中國談判掛鉤感到憂心。一名知情人士說,「川普爲何遲遲不籤這個協議,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認爲最有可能是與中方的貿易談判有關。」

針對國民黨批評政府談判失利,總統賴清德強調,20%的關稅並非最終結果,雙方仍會持續談判,並強調政府會堅守國家利益,不會讓產業受損。

一名瞭解談判進度的美國官員也認同賴清德的說法,認爲這20%的稅率不會是最終結果,因爲雙方還會再討論幾個問題,「相較之下,臺灣的暫時性關稅低於仍在談判的加拿大與印度,應該能讓人放心,表示雙方之間並沒有無法跨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