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大陸極不可能攻臺 美應減少「武統」假設的防務投資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3日發表報告主張,中國大陸「極度不可能」攻打臺灣,而且成功機率越來越低,建議華府不應將臺海衝突威脅說得太嚴重。圖爲臺北101附近的一面國旗。 (美聯社)

隨着美國國會將完成年度「國防授權法案」,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三日發表報告主張,中國大陸「極度不可能」攻打臺灣且成功機率越來越低,建議華府不應將臺海衝突威脅說得太嚴重,也應減少「中國武統臺灣」這種假設所做的防務投資,如此更符合美國利益。

南華早報四日報導,「史汀生中心」在題爲「重新思考威脅:爲何中國不太可能侵略臺灣」的報告主張,無論從戰略、政治、經濟或實際軍事層面來看,都不會出現北京攻臺情況,質疑華府誇大臺海衝突威脅,合理化國防決策與定期增加國防預算。

美國參衆兩院今年編列十億美元資金,用於「臺灣安全合作倡議」。這項倡議自二○二四年啓動,旨在協助強化臺灣防禦能力。

史汀生中心國安改革計劃主任葛拉茨在報告中表示,應思考的合理問題是:爲何兩岸現狀維持七十六年,中國至今沒有攻打臺灣?

葛拉茨認爲:「隨着時間推移,中國犯臺的機率並不會上升,事實正好相反。隨着軍事與防禦科技的進步,北京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每天都在降低。」

報告主張,嚇阻北京犯臺最大因素是核武衝突的高風險,「美軍在模擬推演中發現,一旦陷入常規戰爭,領導人往往會有很強烈衝動,想要訴諸核武」。

報告指出,一旦臺海爆發衝突,必然造成傷亡與人口減少,對中共造成政治危險。隨之而來「嚴重經濟後果」非但擾亂全球航運,還引發經濟制裁中國。

若從軍事來看,共軍攻打臺灣將是「有史以來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比一九四四年「諾曼第登陸」更艱鉅,但北京仍可能採取許多不涉及全面攻擊的行動,例如海上封鎖與網路攻擊,作爲「脅迫性外交」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