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用補助換股權藏玄機?專家曝川普劍指臺積電背後意圖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近期傳出,正規劃以晶片法案(CHIPS Act)的補助款,改以「股權交換」方式直接介入企業經營。對象除了本土的英特爾,也包括早已領取補助的三星與臺積電。(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近期傳出,正規劃以晶片法案(CHIPS Act)的補助款,改以「股權交換」方式直接介入企業經營。對象除了本土的英特爾,也包括早已領取補助的三星與臺積電。此舉引發臺灣產經界警覺,對此,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受訪時直言,這對英特爾或許有利,卻對臺積電極爲不公平,更可能對企業自主性帶來長遠衝擊。

根據《ETtoday》專訪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美方此舉表面上是以「投資換支持」,實際上卻是「補助變股權」的強硬介入。她指出,對英特爾來說,這樣的安排反而有助於解決困境。美國政府若結合軟銀等資金,能扶持英特爾度過難關,對美方打造半導體自主體系是正面加分。

然而,她話鋒一轉直指,若同樣套用在臺積電,背後意涵就完全不同。劉佩真強調,臺積電在先進製程的領先優勢,始終是美方覬覦的核心,一旦透過補助換股權,美國將可名正言順介入經營,「這對臺積電非常不利」。

她並提醒,拜登政府當初承諾給予臺積電66億美元補助,但迄今實際到位金額甚至不到承諾的十分之一,金額不但縮水,還拖延許久。如今再傳出川普政府考慮「少部分股權介入」,更意味美方意在以低成本掌控臺積電部分決策,勢必帶來龐大的地緣政治壓力。

劉佩真直言,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爲,而是政治與國安色彩濃厚的操作。她憂心,美國若藉由股權掌控企業,將破壞原有的產業經營模式,甚至影響全球半導體競爭秩序。對臺積電而言,不僅失去原有自主決策空間,未來還可能被美方牽制於更多戰略考量之下。

她強調,補助的本質應該是鼓勵投資與技術研發,而不是以股權交換的方式插手企業治理。若真落實,臺積電恐淪爲美國地緣政治的工具,長期發展將因此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