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信健康IPO透視:醫療支付平臺的增長邏輯與現實挑戰
港股生物醫藥賽道的狂歡仍在繼續。
德勤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活躍申請上市個案達118宗,其中醫療及醫藥行業佔比達26%。6月,市場熱度持續攀升,隨着港股流動性回暖,企業紛紛加速衝刺港股IPO。當月有15家醫療健康領域企業遞表港交所。市場熱度持續攀升。
本輪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復甦的真正驅動力源於更深層的結構性變革:與過去幾年面臨的流動性枯竭、大面積破發,IPO停滯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5年的轉機來自於三大支柱:上市規則持續鬆綁、全球資金對中國創新資產重新定價,疊加國家政策對創新藥與大健康產業的大力推進,市場信心由此實質性修復。
產業界的共同預期是,這不是一次港股市場的“報復性”反彈,而是一場資本對“真本事”的再定價。那些能在細分領域構建核心競爭力、實現商業價值閉環的企業,正迎來資本重新估值的窗口。
在這樣的市場節點下,6月30日,上海鎂信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鎂信健康”)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成爲這波醫療健康企業 IPO 熱潮中,聚焦醫療支付賽道的代表性玩家。
賽道擴容與支付缺口:萬億市場的結構性機會
按自上而下的投資邏輯來看,企業的成長潛力與其所屬賽道的長期發展前景息息相關。
醫療支付有“三難”:
一是患者困境:抗癌藥、罕見病藥效果好,但一針上百萬,醫保不報銷,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
二是藥企困境:研發新藥投入巨大,但因價格太貴,患者用不起,銷量上不去,回本都難。
三是保險公司困境:想賣健康險,但怕患者騙保或理賠額過高(比如癌症患者集中投保),不敢輕易承保。
對此,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中國創新藥械的支付結構到2030年將邁向更均衡、多元的新階段。一方面,基本醫保作爲核心資金源,繼續擔當普惠性保障的支柱,基石作用持續強化。另一方面,商業健康險在政策賦能與市場成熟雙重助推下,支付佔比有望於2030年達到16.3%,較2024年增長逾一倍。由此,多層次保障完善將有效提升患者可及性與支付韌性,驅動個人負擔壓力切實減輕,有望在2030年降至43.0%。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創新藥械解決方案市場(不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市場)的支付總額(GPV)預計將由2024年的910億元,增至2030年的243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17.8%。與此同時,中國商業醫療險保費(不含重疾險、護理險及失能險)同期也將以21%的增速擴張,預計到2030年突破1.35萬億元,創新健康保險服務市場的崛起已成定局。
在醫療支付的生態鏈中,鎂信健康的核心定位是第三方服務平臺,通過“智藥解決方案”與 “智保解決方案” 兩大業務線,嘗試連接患者、藥企與保險公司三方需求。前者爲藥企提供藥品全生命週期商業化服務,後者則爲保險公司提供健康險創新方案。
這種平臺化操作系統的角色,能夠讓鎂信健康在“撮合”三方需求時擁有較高的規則制定與支付路徑設計能力,從而降低三方的交易壁壘,實現成本的優化閉環。
理想狀態下,這種底層的平臺能力可以帶來正向循環:幫助藥企提升藥品銷量,促進保險公司業務拓展,進而讓更多患者受益於創新藥械,提升了患者的支付能力與意願,又反過來推動藥企與保險公司的進一步合作與發展。
若上述正向反饋持續,理論上可帶來規模經濟。但在實踐過程中,其持續性取決於政策窗口、資本供給及競爭格局的變化,尚未形成不可逆的鎖定效應。
營收擴張與盈利模型的可持續性
這一點,從鎂信健康招股書的利潤表中有所體現:
2022-2024年,公司收入從10.69億元增至12.55億元,再躍升至20.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38%。其中,2024年,智藥解決方案貢獻收入12.07億元,佔總收入59.3%;智保解決方案收入7.31億元,佔比35.9%。其中,智保解決方案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72%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81.5%,顯示其在保險業務線上收入已經具備一定的韌性。
儘管收入增長強勁,但鎂信健康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2022年淨虧損爲4.46億元,2023年2.88億元,2024年收窄至0.76億元。這種“營收增、虧損減”的剪刀差現象,從財務角度看是良性的走勢。
有幾個可尋的跡象。一是成本管控。2022至2024年,公司運營開支佔總收入的比例實現了從78.0%到41.3%的下降,幾乎腰斬。
銷售及分銷開支佔比從52.1%降至33.1%;行政開支則從1.71億元縮減至1.08億元。這些數字背後,能看出管理團隊對“降本增效”戰略的堅定執行。
二是對研發投入的優化。研發開支從2022年的1.06億元降至2024年的0.6億元,研發投入佔比從9.9%降至2.9%。公司解釋爲“將研發重心轉向AI賦能技術及專有數據資產的積累和應用使運營更高效”。
醫療支付平臺的發展必然經歷投入期,鎂信健康能在高速增長的同時成功收窄虧損幅度,這種“成長中的節制”確實不易。隨着中國商業健康險市場以21%的年複合增長率奔向2030年的1.35萬億規模,當所處賽道從投入期邁入收穫期,鎂信健康在利潤上的表現,爲其上市故事增添可信度。
融資放緩與現金消耗的風險暴露
與利潤表傳遞的樂觀信號相比,鎂信健康的現金流量表則體現了其面臨的挑戰。現金儲備的快速消耗已成爲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根據招股書,其現金及等價物從2021年末的22.01億元驟降至2025年4月末的1.66億元,降幅高達92.4%。短短三年多時間內,超20億元現金儲備的飛速蒸發,折射出企業擴張期的典型特徵。
細究現金流結構,可見三條清晰的消耗路徑: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融資活動。
經營活動層面,2022年至2024年現金流連續三年淨流出,金額分別爲-3.4億元、-4.4億元、-0.4億元。儘管 2024 年淨流出規模較前兩年有所收窄,但連續虧損的經營現狀仍未形成正向現金流貢獻,核心業務的自我造血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與此同時,投資活動也在消耗大量現金——2022年投資活動淨流出5.5億元,主要用於購買金融資產;2023年淨流出5.42億元,持續的大額投資支出進一步加劇了資金緊張。
而最大的現金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這一年,鎂信健康做出了一個關鍵決策:集中償還5.87億元銀行借款。這一舉動雖然優化了債務結構,但也導致融資活動現金流淨流出3.57億元,成爲當年現金大幅減少的主因。
融資節奏的變化也加劇了現金壓力。2021年C輪融資豪取21.3億元的風光之後,2023年的C+輪融資僅獲1.78億元。這種融資規模的斷崖式下降,恰逢公司戰略擴張期,導致現金儲備急劇消耗。
截至2025年4月末,公司計息銀行借款已達2.59億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現金流挑戰已成爲懸在鎂信健康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儘管招股書提及,現金投入主要用於技術開發、平臺建設、團隊擴充等基礎架構搭建,例如 AI 中樞系統研發、服務網絡拓展等長期佈局,但這些資金投入能否有效轉化爲核心競爭力,能否在醫療支付市場的擴張中形成實質性壁壘,尚未得到驗證。對於投資者而言,資金投入的效率與回報確定性,仍是需要審慎評估的關鍵問題。
根據招股書披露,鎂信健康計劃將本次上市募集資金主要用於五大方向:一是擴展及升級爲藥企及保險公司提供的服務與解決方案,支撐業務運營及擴張;二是加速“一碼直付”一體化平臺發展,提升醫療支付可及性與效率;三是強化mind42.ai、MediTrust Rx及MediTrust Healthcare三大核心基礎設施,優化資源整合能力;四是通過戰略合作、投資及收購等方式拓展國內外市場;五是作爲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負債攀升與輕資產模式的擴張取捨
對於一家戰略性擴張的企業來說,要平衡好規模與風險並非易事。鎂信健康的資產負債表變化正深刻反映了這一過程中的取捨與佈局。
從行業內的橫向對比來看。根據圓心科技於2023年更新的招股書顯示,其自建了321家藥房,95%收入依賴藥品批發,毛利率僅6%。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8個月合計虧損近25億元。思派健康雖然已成功登陸港股,但其93%收入來自毛利率僅爲3.6%的特藥藥房,甚至被迫關閉39家門店進行轉型。
而鎂信健康採用的是“輕資產+平臺化”的模式,不涉足藥房建設、醫院等重資產領域,專注於連接藥企、保險公司和患者,搭建支付平臺。這種模式使其避免了重資產運營所帶來的高成本風險,能夠讓其在負債攀升中保持一定的財務韌性。
鎂信健康的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間,公司總資產依次爲29.27億元、30.34億元、30.78億元。同期淨資產爲19.44億元、18.26億元、17.5億元。對應資產負債率分別爲33.59%、39.82%、43.15%。
公司資產負債率從33.59%攀升至43.15%,淨資產則從19.44億元降至17.5億元。這組看似矛盾的數據背後,也映射了企業的戰略擴張——通過適度提升負債水平支撐業務版圖拓展,成爲其在醫療支付賽道快速卡位的重要策略。
負債結構的演變尤爲值得關注。計息銀行借款從2022年的0.88億元增至2023年的2.76億元,2024年雖略降至1.27億元,但到2025年4月末又反彈至2.59億元。
更具指示意義的是貿易應付款項及應付票據的變化:從2022年的1.69億元增至2023年的2.26億元,再到2024年的5.44億元。這種增長主要源於業務擴張——2023年智保解決方案拓展健康管理服務,2024年又開展多元支付供應鏈解決方案。業務邊界的持續延伸必然帶來上下游合作規模的擴大,而應付賬款的增加正是企業通過商業信用撬動資源、支撐規模擴張的典型表現。
不過,市場對負債攀升的謹慎態度亦有其合理性。資產負債率的持續上升意味着財務槓桿的加大,而淨資產的逐年下降則反映出資本積累能力尚未完全匹配擴張速度。鎂信健康輕資產的模式倒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衝這種風險:其業務主要聚焦於提供服務與搭建平臺,資產投入相對較少,這使得公司在面對負債增加時,不會因大量固定資產的折舊、維護等成本而陷入財務困境,仍能保持運營的穩定性與發展的潛力。
隨着2025年國家醫保局“丙類藥品目錄”(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的落地,鎂信健康在招股書中規劃的“走向全球”戰略獲得政策加持。但其資產負債表的階段性承壓,或將成爲其拓展萬億市場的必要代價。我們對鎂信的財務表現也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