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擴大內需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擴大內需既關係經濟穩定,也關係經濟安全,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完整內需體系作出深刻論述。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擴大內需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做好經濟工作,需要更好把握擴大內需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把黨中央對於擴大內需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不斷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深化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擴大內需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明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擴大國內需求的新要求,迴應了時代課題和社會的理論關切。

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從來都不是線性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髮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敏銳洞察並深刻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兩個重大變化都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形勢、條件和基礎發生重大變化,面臨的主要矛盾、關鍵問題和發展路徑也會隨之轉化,迫切需要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不能試圖用老辦法去化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矛盾、新問題,造成藥不對症,甚至讓矛盾持續累積;也不能消極等待不利局面發生逆轉、經濟結構自發變化從而解決矛盾,最終造成積重難返。

與此同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複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這是客觀要求”“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衚衕”。粗放發展方式主要依靠投入資源和要素的數量增長,前提條件是資源要素充足供給,國內外市場原有需求規模持續擴大。但近幾年國際國內條件都不再支持,對發展的制約效應日益增強。必須適應國內外市場變化,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效率提升來推動經濟發展,實現內涵型增長。特別是要突破部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圍堵,積極應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追趕和競爭,依靠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都面臨許多新的重大課題,需要作出科學的理論回答。只有立足新形勢新條件新要求,進一步研判國內需求的地位作用以及擴大內需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才能更好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充分發揮擴大內需抵禦外部衝擊、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擴大內需的重要論述,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迴應了重大時代課題,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在理論層面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闡明擴大內需科學性必然性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只有持續保持內需的穩定擴大和供給的創新活躍,才能築牢新發展格局的基本盤,以內需的“此長”,應對外需的“彼消”、帶動外需“彼長”,也纔能有基礎和條件“做好自己的事”,有能力和底氣從容應對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更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和國際視角闡明擴大內需的科學性必然性,深刻指出:“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爲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係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中指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成爲我國發展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循環中,服裝、家電、住宅、汽車等領域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消費需求的“羊羣效應”沒有了。立足國內、依託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面對國內外一系列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我國具備全方位擴大內需的基礎和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需求看,我國擁有十四億人口,其中有四億多中等收入人羣,我國商品零售額即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今後還有穩步增長空間。從供給看,我國基於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我們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爲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使內需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爲擴大內需提供實踐指引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深入分析了爲什麼要擴大內需,而且指出了要做什麼和怎麼做,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能否實現,主要取決於供給和需求兩端是否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這爲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實踐指引。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供給和需求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脫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簡單擴大需求,或者脫離消費創新發展趨勢一味擴大供給,不僅不能解決結構性失衡,而且會加劇產能過剩、擡高槓杆率和企業成本,加劇供求錯配的結構性矛盾。只有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才能避免二者脫節,最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形成完整內需體系。內需體系是構成和機制複雜的巨系統,其中子系統的相互割裂、運行中出現的堵點斷點、配套支撐體系存在的短板,都會影響國民經濟循環的整體效率和質量。當前,形成完整內需體系最主要的矛盾是供求不平衡不匹配,迫切需要着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金融需求。

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決定居民消費能力的根本因素;改善就業預期、完善社保體系、穩定家庭財富等,是影響居民消費意願的重要因素;優化市場競爭秩序、創新消費場景業態、切實保護城鄉消費者合法權益,是優化消費環境的保障因素。需通過不斷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願消費。

完善擴大投資機制。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製造業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擴大投資和消費升級趨勢緊密銜接,拓展有效投資空間,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持續提高投資的有效性、適配度和回報率,形成投資和消費相互協調促進的雙螺旋。

總之,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不斷創造、引領和釋放消費新需求。

(作者王 青 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