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縱覽 | 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結果將納入政績考覈(法治日報)
近500種野生動植物受威脅等級下降,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羣穩步增長,2024年全國越冬水鳥總數量達到創紀錄的500餘萬隻,“高原精靈”藏羚羊由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不足10萬隻增加到目前的超過40萬隻,朱䴉從最初發現時僅有七隻瀕臨滅絕,到目前突破1萬隻,萬鳥競翔……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顯著成效有目共睹。
“我國生物多樣性從防危止損逐步向系統恢復轉變,爲全球生態治理作出了中國貢獻。”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說。
這背後,少不了生態環境部紮實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管的努力,記者近日從生態環境部瞭解到,這方面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有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得到改善。但是,目前局部區域生態破壞行爲仍時有發生,影響了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羣衆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
由於生態破壞事件類型複雜多樣、涉及生態要素和影響範圍也千差萬別,生態破壞缺乏系統、全面的判定標準,導致重大生態破壞事件一直以來沒有明確的界定範圍。爲此,生態環境部近期聯合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草局印發了《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規程(試行)》(以下簡稱《規程》)。
《規程》聚焦不合理人爲活動所導致的生態破壞事件,明確了重大生態破壞事件的定義和判定情形依據,同時,對重大生態破壞事件線索收集、調查評估和判定等工作流程作出規定,明確事件調查評估的範圍時限、數據來源及參考依據等內容。
“《規程》的出臺填補了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長期以來的標準空白,爲生態保護監管和維護生態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張玉軍說。
《規程》明確了“線索收集—調查評估—結果判定”的工作流程。那麼,線索又來源何處呢?據張玉軍介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利用多源衛星遙感數據,持續推進重要生態空間人爲活動常態化遙感監測。今年上半年,在遙感數據的運用方面,生態環境部強化落實屬地責任,在原有年度全覆蓋監測的基礎上,新建了“月度快速監測、雙月央地協同監測”工作機制,生態破壞問題發現的時效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時,結合生態環境部和有關部門開展的監督檢查、執法督察等工作進一步增加線索收集。
另一方面,利用網絡信息及人工智能等手段,完善網絡輿情線索收集和監控機制。對接主流新聞媒體和專業環保機構,暢通和優化羣衆舉報途徑,獲取相關生態破壞線索,在互聯網平臺進行問題線索的高效識別和篩選,運用好網絡、新聞媒體等多元化信息來源,提升線索獲取的全面性。
下一步的工作效果值得期待。張玉軍透露,目前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門組建了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工作領導小組和調查判定專家庫。將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和專家作用,加強部門聯動,強化各類督察檢查各部門信息交流和線索收集共享。提升衛星遙感監測識別的精度和頻次,提高主動發現線索的能力。
持續深化“綠盾”強化監督工作
《規程》的印發實施,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工作的全面啓動,顯然將加大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破壞問題的查處力度。在此之外,生態環境部還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監控發現—移交查處—督促整改—上報銷號”常態化、全鏈條監管工作機制,實現生態破壞問題閉環管理,基本扭轉了侵佔破壞重要生態空間的趨勢。
“綠盾”行動是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監管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持續深化“綠盾”強化監督工作,拓展監管範圍。2024年,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綠盾”行動,聯合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林草局、中國海警局、中國科學院等8部門,對50個自然保護地和14個城市生態保護紅線內的452個問題點位開展現場巡查,督導推進問題整改。
強化聯合協同。共同推進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監測、執法、損害賠償與成效考覈等工作。組織開展人爲活動常態化遙感監測,建立國家與地方協同、全面與重點結合的分級監測模式,提升問題線索發現的時效性。針對自然保護地內非法開礦、修路、築壩、建設造成生態破壞的行爲,組織開展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將重點生態破壞問題及其整改情況納入生態損害賠償和污染防治攻堅戰考覈等工作,充分發揮引導、激勵和約束作用。
強化制度建設。先後印發實施《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關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的指導意見》以及監測評估等監管技術規範,建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問題線索處理處置工作機制,指導各地分類整治保護地內重點生態環境問題。
提升監管能力。持續優化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實現重要生態空間疑似問題線索推送下發、覈實上報、遠程會商、逐層審覈、整改銷號的閉環管理。截至2024年底,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採礦採砂(石)、工礦企業、核心區緩衝區違規水電和旅遊開發等重點問題已基本實現動態清零,其他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內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正在有序進行整改和生態修復。
將系統構建監督性監管體系
未來,有關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監管工作仍將繼續深入進行。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的實施中尤其重要。
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聯合財政部、國家林草局等9部門印發《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明確國家層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關鍵項目,包括7項工程、24個項目,爲未來五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錨定了方向。
爲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落地見效,生態環境部將立足統一監管職能,系統構建監督性監管體系。
張玉軍進一步解釋說,生態環境部將建立生物多樣性監督性調查、觀測與評估體系,搭建監督性調查觀測網,多尺度、多層次常態化採集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等數據,開展重要生態空間生物多樣性基線調查與動態觀測。編制生物多樣性狀況和成效評估指標規範,開展全國、重點區域、重點物種生物多樣性狀況評估以及保護恢復成效評估,開展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外來入侵物種及轉基因生物等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專項評估。
此外,將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評價和重大生態破壞事件日常監管機制,推動將評價結果納入政績考覈。
“目前,我們基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等職責定位,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存在的關鍵問題,正在制定重大工程的細化實施方案,謀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與預警、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工程等項目。”張玉軍說。
張玉軍透露,生態環境部期望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標準》的修訂和後續評價工作,牢牢牽住生物多樣性這個“牛鼻子”,全面提升自然生態保護監管水平,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據悉,生態環境部於去年4月啓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標準》的制訂工作。今年5月公開徵求意見,目前正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完善。
來源 | 法治日報
記者 | 張維
編輯 | 張韻晨